聊聊最近上的一节课

教育   2024-12-20 22:28   浙江  


七八年前的一个周末。一位朋友带我走进一家旗袍店。

老板见我们进来,马上起身,显然我的这位朋友早已经和老板约好了。

接下来的那一个早上,我们就坐在那家旗袍店里面,老板从旗袍的悠久历史讲起,讲到精湛的制作工艺。足足讲了好几个小时。

走出那家店之后,我当时决定在接下来要上的一节公开课中,加入旗袍盘扣的制作,让孩子们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体验旗袍背后的制作工艺。

从教五年内一直上数学公开课,五年后开始涉足各类德育公开课。上面的一个片段就是曾经一节德育公开课的一个缩影。

为什么这样一个小片段,让我再重新想起。

主要是在七八年后的前段时间,同样的事情,又再一次经历了。

前段时间一直在准备一节有关非遗主题的公开课。当时定下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没有多想。但是随着资料搜集的深入,发现非遗主题大有内涵。

于是我决定来一次沉浸式备课,我的一个目标是,当我站在孩子们面前引导他们感知非遗魅力的时候,我头脑中应该有一点感觉,或者在随机的谈吐中能够让人感受到我对于这块内容还是有所了解的。也就是我需要从一个相对的非专业者变得有那么一点点专业的感觉。

怎么变得专业。这里特别要感谢我的家长们。通过各种链接找到了江北几位非遗传承人,接着在几周时间内或个人或带着孩子,去拜访多位传承人。往往一听大师分享非遗技艺也是小半天。我们虚心求教,大师真诚分享。每次离开的时候,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大师能够长年累月去坚守非遗,真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每次大师们讲述作品背后故事的时候,他们的眼神是充满光芒的。

由此我也想到,有时不是为了一节课才去做这样的接触,而是深在校园中长期面对间接经验的我们,本该走进一个个具体化、真实化、生活化的场域之中,在这样的场域中,真切感受课堂内容的鲜活。

所以多年前穿梭在大街小巷找旗袍店,与如今在一个个阳光灿烂的周末里走进古老馆厅,两种感觉是一样的。

当然了,除了拜访非遗传承人,来到第一现场之外。我自己在阅读上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检索大量的非遗内容,看非遗书籍。而恰好在前段时间,自己订阅的三联生活周刊中,有一期刚好讲手工艺中的非遗。也相当于给自己做了一次主题阅读。

在上过一节课之后,我慢慢发现,其实在一节课的准备与执教过程中,藏着抵抗职业倦怠感的方法。比如适时走出舒适区,去尝试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比如保持好奇心,总想着去了解更多东西。还比如,打开更多维度的自己,去见更多的人,看更多的书,当然也写更多的字。


一线教师丁爸
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一线班主任,平凡父亲。文字是我前行的探照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