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之前,一直有朋友问我:
假如你的写文章、录的视频,被你身边同事看到了,你会感到尴尬吗?
这样说吧。起初,会觉得有点小尴尬,但是后来时间长了,我就明白一个重要的道理:
很多时候,你对别人不重要,只是你觉得自己很重要。
我们常常以为很多行为做了,会引发别人的关注,其实你并非你想象中的那个焦点。我们往往高估了我们所在环境中的受关注程度。
这就是焦点效应。
02
在1999年,季洛维奇、梅德维克和萨维茨基这三位研究者联合提出焦点效应。
为了验证焦点效应,他们做了一些实验。
其中最耳熟能详的是下面这个经典实验:
他们请康奈尔大学的一些学生,穿上一件印有一位摇滚歌手头像的短袖,并且这个摇滚歌手在康奈尔大学中是不被欢迎的。显然,你穿着一件印有不受欢迎摇滚歌手头像的短袖,在学校里面走来走去,应该会引发轰动,进而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但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的?
这些大学生穿着短袖,大摇大摆走进一个房间,转了一圈。同样,这个房间里面同样有一些执行观察任务的康奈尔大学生。
等到这些穿着短袖的大学生走出房间,研究人员就问他们:你们估计一下,当时有多少人关注你们穿了这样一件短袖。紧接着研究人员又问观察者们:你们看到刚才走进来的一些学生,身上穿着什么图案的短袖了吗?
结果又是如何呢:
穿短袖的学生觉得会有一半的人会看到那个尴尬头像。但是观察者那边,只有四分之一的人看到这个图案。
结论很明显:
你以为你会成为当时环境中的焦点,但是真正注意到我们的人却没有那么多。
03
与焦点效应高度相关的是另外一个心理学现象:
透明度错觉。
也就是我们总会高估自己情绪的外露程度。
有些场合,你感觉到很紧张,可能只是你觉得你自己很紧张,别人未必觉得你很紧张。
同样,关于透明度效应,心理学家萨维茨基和季洛维奇有用康奈尔大学的学生做了一个实验。
他们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站在台上演讲,另外一组则是作为观众听演讲。紧接着这两组相互交换角色。最后,两组讲完之后,研究人员让他们给自己与同组的同学的紧张程度从0-10打分。分数越高说明越紧张。
结果表明:
这些学生自己给自己的紧张程度打的分数平均值在6.65分,而给同学同学打出的分数是5.25分。
也就是我们自己觉得很紧张,别人未必。
进一步讲,你可能觉得出了什么差错,很紧张,别人可能看不到。
一个最为典型的场景是,老师上公开课,内心慌得一批,练说话都感觉如鲠在喉了。但是你走下走,你的同事会对你,我们没有看到你有多紧张啊,其实还好啦。
无论是焦点效应还是透明度错误,都在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没有必要那么焦虑的。
04
那问题又来了,因焦点效应引发的紧张、焦虑、尴尬,又该如何应对。
两种方式咱们可以尝试一下。
第一种,叫做直面法。
什么事情让你害怕,让你紧张,你就会什么事情。并且你需要完成一个重要对比,你没有做这件事情之前,你的感受是什么,应该是焦虑、紧张吧,那你做完这件事情之后,再提炼一下自己的感受,至少会减少一些焦虑。
大家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啊。感觉做完那件让自己焦虑的事情之后,感觉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了。感觉自己上不了那么难的公开课,结果也就上下了。感觉自己对付不了那些难缠的学生,结果一番周旋,也能应付下来。
这两天看了网络《漂白》,女主甄珍经历那次绑架之后,回归正常生活之后,充满阴影,哪怕是从雪城搬离,换了一个新环境,阴影仍旧挥之不去。后来彭兆林对甄珍说,(大致意思)你要战胜心中的阴影,你就成为一名警察,投入到与罪恶的斗争中,甚至你亲手把这些罪大恶极的罪犯抓捕了。既然黑暗要在身后尾随,何不转身投入黑暗。
第二种,叫做暗示法。
有一句万能”咒语”,可以在你紧张的时候念出来,甚至你可以写在一张纸上:
别人并没有我想象的那样注意我,我的尴尬和紧张,只有我自己知道。
上面这句话,其实就是把自己内在的情绪说出来,这相当于自己给自己同情。只要我们自己能够精准识别出自己的内在情绪,并且清晰说出来,我们就能放松下来。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在你的孩子、学生上台之前,你讲给他们听,以此缓解他们的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