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真相 1:抓有效学习时间才是王道

教育   2025-01-26 20:41   浙江  


01

家长们,你们在家肯定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

明明是同一张试卷,为什么孩子在家要做很长时间,在学校里面则是比较快地完成了。同样一个知识点,老师课堂上可能只要花费15-20分钟就能让孩子明白,但是走出课堂,孩子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理解。

也就是相同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的效率可能是不一样的。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存在一个有效学习区间。在这个区间里面,孩子能够快速进入状态,也能产出不错的学习成果。显然对于孩子的知识掌握上来看,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黄金20分钟是有效学习时间。做作业来讲,学校时间与家庭生时间相对,学校时间可能是更为有效的。


02

既然学习存在有效时间,需要在关键时段抓紧学习。那么无节制的加长学习时间可能是无效的。但是我们现固有的认知中,学习时间越长越好啊,学得越长成绩更好啊。于是我们会看到网上那些密密麻麻的作息表,也会看到很多家长在孩子完成正常学校学习任务之后,再把孩子送到各个培训班继续加班加点。

殊不知,超过正常限度的时长学习,往后的学习效果与效率是大打折扣的。打一个比方,你让孩子跑1000米,孩子坚持跑下来,最后咬紧牙关冲线。就当孩子冲线的那一刻,你走到孩子身边说孩子还没完呢你继续跑个200米。接下来,那怕孩子还是跑了,但是孩子心态肯定崩了,不是跑完一千米就行了怎么还要加餐啊,再说了一千米之后可能也跑不动了。

其实关于学习时长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联,也有一些相关研究:

斯坦福大学相关研究:大脑前额叶皮层有三个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功能,即有助于保持注意力和动机、帮助控制冲动并忽略干扰、让人可以制定并执行计划。但前额叶皮层的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孩子过度学习、持续忙碌超过限度时,前额叶皮层会不堪重负,其相关功能就难以正常发挥,孩子会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学习效率和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即便投入大量时间,也难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南佛罗里达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研究人员以抽词汇卡测试的形式进行实验。第一组参与者共进行 5 轮测试,没有一位能在一轮内全对;第二组 “过度学习组” 参与者进行 10 轮测试,每个参与者都至少获得 3 轮满分。一周后再次测试,过度学习组成绩领先。但四星期后再次测试,两组成绩无差别。研究人员认为,如果目标是长期记忆,过度学习不是好策略。


03

既然学习需要找到有效学习时间,那么我们清楚两件事件:

第一,什么是有效学习时间。

第二,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进入)有效学习时间。

关于什么是有效学习时间。我们可以从下面三个维度去衡量:

1、注意力是否高度集中。能否在一段时间内,不受外界干扰,不被身边的事物分心。

2、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任务。是主动去完成学习任务,并没有家长太多的催促与提醒。

3、是否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有的孩子好像看起来状态很好,但是没有拿不出良好的学习成果也不行。

其实一个孩子进入有效时间,他是进入了一种心流状态,全身心投入,主动参与,最后取得良好效果。

关于怎么找到孩子的有效学习时间。主要讲讲家中如何寻找。一方面家长需要主动观察孩子一天之中哪一个时段,学习精力是最旺盛的。拿写作业时段来看,有的孩子喜欢一回到家就写,在晚饭之前就要写好;有的孩子则是喜欢回到家先玩一会,吃完饭之后才开始写作业。当然了,家长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类型帮助孩子找有效学习时间,一般来说,早上适合记忆类任务,如背诵单词、课文等;下午或晚上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强,适合做数学题、分析文章等需要思考的任务。

另外方面,家长要问孩子,你在什么时段注意力是最集中的,你的学习效率是最高的。如果孩子自己能够找到有效时间,那么更加事半功倍。

最后再讲,那怎么让孩子快速进入有效时间学习呢。方法很多,我讲其中重要两点:

第一,孩子的学习场域最好能够基本固定,这个场域最好做到每一次外界干扰因素是基本稳定的,也就是每一次孩子坐下来,东西就这么放着,有的孩子可能喜欢干净那就干净,有的孩子可能喜欢有点乱的感觉问题也不大。就是每一次孩子进入这个场域,周边的刺激是稳定的。

第二,孩子一旦进入学习状态,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非常清楚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的。有了目标孩子会变得兴奋起来,因为目标会激发大脑中的奖赏机制,让多巴胺大量分泌,人就快乐起来了。而每一次不断明确目标,其实也在不断的与自己的潜意识对话,潜意识会在无形之中不断敦促你完成任务。曾经有一位奥运冠军,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会夺冠。他看了看记者,然后从口袋里面拿出一张纸条,这张纸条上面写着自己要夺冠的愿望。而他每天拿这张纸条从口袋中拿出来,每天念一遍自己的心愿,坚持了数十年,在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强化中,他变成了奥运冠军。


一线教师丁爸
一线小学数学教师,一线班主任,平凡父亲。文字是我前行的探照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