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之“重”,家长孩子齐喊累
小学生刚刚经历期末考试的“鏖战”,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寒假作业这座“大山”又横在眼前。
近日,一则家长晒出孩子寒假作业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一本寒假作业封面写着“快乐寒假”,可侧翻一看,厚度着实惊人。
寒假短短 20 天,刨去走亲访友,满打满算也就两周。若按国庆小长假的节奏来衡量,这作业量相当于两个小长假的量,国庆假期可不会布置这么多作业呀。
其实,老师们心里也清楚,布置大量书面寒假作业,对小学生来说,很多时候是“自欺欺人”。
很多孩子未必会认真完成,要让小学生有规划地完成大量寒假作业,压力全甩给家长。
从寒假结束前,那些惨不忍睹的“突击补作业”场景就能窥见一斑:孩子们熬夜奋笔疾书,字迹潦草,作业质量堪忧。
而这些辛辛苦苦赶出来的寒假作业,开学后可能被老师束之高阁,甚至看都不看一眼。作业本应检测孩子学习情况并反馈,形成学习闭环,但寒假作业在这方面功能大打折扣。
寒假作业“减负”,势在必行
为何要减
• 书面作业效果打折:大量书面作业让孩子们疲于应付,为完成而完成,很难真正消化吸收知识。而且,寒假作业的反馈机制不完善,老师无法及时批改、讲解,孩子难以针对错误查漏补缺,作业的巩固提升作用大打折扣。
• 假期生活被挤压:沉重的作业负担压缩了孩子体验多彩假期生活的时间。寒假是孩子放松身心、拓展视野的好时机,却被作业“绑架”,无法尽情享受与家人团聚、参与社会实践等有意义的活动,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
减什么
• 精简书面作业数量:减少重复性、机械性的抄写、练习题等作业。这类作业耗时费力,对孩子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帮助有限。例如,数学作业可以减少大量相似计算题,改为布置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探究等任务。
• 优化作业形式:增加实践性、探究性作业比例。比如,语文作业可以布置让孩子采访家人,了解家族故事;科学作业可以让孩子制作简易小实验道具,探索科学原理。
寒假生活,还有更多“打开方式”
假期规划,培养自主能力
寒假生活与校园生活节奏不同,家长可和孩子一起制定假期计划,合理安排学习、生活,培养孩子对生活的掌控力。从作息时间安排到每日活动内容,让孩子参与决策,不仅能提高孩子执行计划的积极性,还能锻炼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
走进生活,感受烟火气息
如今,很多孩子生活在抽象概念与间接经验中,手机、互联网让他们远离真实生活。寒假里,不妨让孩子多接触具体、有烟火味的生活。不必非得旅行,带孩子走进生活场景就好。比如准备一顿晚饭,从买菜逛菜场,到备菜进厨房,再到出菜打理餐桌,全程让孩子参与。这不仅是生活技能的培养,更是孩子与家人沟通、协作的好机会。其实,大人日常经历的场景,大多都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运动阅读,提升综合素养
现在不少小学生身体素质堪忧,一跑就摔、一碰就伤,原因之一就是缺乏运动,对身体掌控感太弱。寒假是运动好时机,让孩子走出室内,拥抱自然,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增进亲子沟通。此外,学期中孩子们忙于学业,无暇细品美文佳作。寒假里,不妨放慢脚步,让孩子沉浸阅读世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选书籍,定期交流阅读心得,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良好阅读习惯,提升孩子人文素养。
寒假作业真的可以少一点,把时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在规划、体验、运动和阅读中,度过一个充实、快乐且有意义的假期,为新学期积蓄能量,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