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参加过各类比赛的老师,一定了解主场优势。
只要在主场,发挥一般不会太差。
显然在主场环境熟悉,环境中各个要素对于自身的心理暗示是相对稳定的。
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也是如此,平时在这个教室可能学习状态比较好,也能够考出好成绩,但是换了一个环境,孩子的状态就激发不出来。
02
关于环境变化对学习者学习状态的影响,斯特林大学的一些学者曾在1975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招募18名潜水员,让他们在水下6米的深度学习36个单词。然后分成两组,一组继续在水下测试,另外一组则是来到干燥的陆地测试。
而实验的结果显示:
在地面接受学习的人比在水中学习的人,回忆单词数量要多出大约30%。
也就是人们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学习效果更好。
那不禁要问了。
为什么环境、位置变了,学习、记忆的效果也会变化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大脑中的海马回中有一种特殊的细胞:
位置细胞。
当我们在环境中移动,这位位置细胞就会被激活,并在特定的位置产生相应。
也就是我们的学习效果与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息息相关的。
一个学习者如果长期在教室里面学习,那么教室就会变成这个学习者熟悉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位置细胞就会被激活,学习效果就会更好。但是离开这个教室,可能位置细胞就无法被激活。所以,也就不奇怪这样一个现象了,刚开学那会,班级搬到一个新教师,很多学生迟迟不能进入状态,也有可能是这些孩子进入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位置细胞还没有被激活。
03
那如何回避环境对于学习的干扰呢?
其实我们老师自己就已经在做类似的抗干扰行动了。你要去一所学校上公开课,大致上你会提前来到那所学校,先是在校园里面转一圈,熟悉一下整体环境,再是去上课的班级跟学生熟悉一下,另外你往往还会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清楚知道教室各个设备、物品放在哪里,确保你能在上课时候立即调用。
包括对于运动员的训练,会有一个固定场地,但是肯定也会到各个客场去训练,到最后要把自己训练到主客不分。
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化场景、位置,其实就是对位置细胞进行系统脱敏。
那学生如何减少环境对自身学习状态的影响呢,也是一样,就是要学会在不同场合与环境中学习。
能够在一群人都在的教室内学习,也能一个人坐在书房里面写作业,也能够去到外面的书吧、图书馆看书。安静的环境能学,嘈杂的环境也能学。
反正就是坐下来、学起来,就能进入状态。
周末、假期,是锻炼孩子多场景学习的好时机,可以带着孩子在多种空间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