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这样一款经典游戏, 很多人都玩过,甚至当时在玩的时候,玩得如痴如醉。
这款经典游戏就是:俄罗斯方块。
俄罗斯方块的玩法非常简单,用几种简单的图形进行搭建,不断把一行方块填满,然后消除,然后再填满,再消除,就这样周而复始不断进行。你在玩的时候,是不是永远只记得一件事情,只要有方块没有被填满,我就要去填满,而且这种状态会延续到你自己主动结束游戏为止。
其实,俄罗斯方块是在利用人对于未完成事情的不满。简单来说,人总是惦记着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
这就是心理学上一个非常经典的效应:
蔡格尼克记忆效用。
02
蔡格尼克是前苏联心理学家与精神病专家。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让甲乙两组同时做相同的数学题。甲组在充足的时间内完成了数学题。而乙组进行到一半就被叫停了。
紧接着,蔡格尼克让两个小组回忆计算的题目。乙组回忆的题目远远多于甲组。
蔡格尼克得到结论:
没有完成的小组,因为惦记着还没有做好的题目,所以对于题目记忆印象深刻。而完成的小组,他们的完成欲得到了满足,所以就轻松忘记了。
这好比,一场考试结束之后,对于做出来的题目,我们会很快忘记,但是没有做出来的题目,我们会在考试结束之后反复回想。
其实在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蔡格尼克效用。现在几乎所有的电视剧,都要在每一节结束的时候设置一个连接下一节的悬念,吸引观众收看下一集;电影更是,为了下一部电影会在前一部电影结尾放置一个彩蛋。
狄更斯写《雾都孤儿》的时候,是在报纸上连载的,英国伦敦读者可以在当天知道故事走向,而美国纽约的读者需要等待,这些读者当时恨不得跑到英国看看接下来的故事发展。
蔡格尼克记忆效用产生的原因还是源自于我们的大脑要去不断消灭产生的认知不协调。当一件事情没有完成的时候,认知就发生了不协调。此时我们的大脑为了消除这种不协调,就会不断提醒我们要去完成没有完成的事情。
正如陈奕迅在《红玫瑰》中唱的那样: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03
那蔡格尼克记忆效用在教育有哪些用处呢?
课堂上肯定可以用。一节精彩的课堂如同一部电影,一节课结束的时候,也可以放置一些彩蛋。把下节课的内容放一点进来,学生可能对于本节课内容掌握了,但是在结尾的时候,又遇到一点新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会迫切希望知道下节课会怎么上。
班级活动设计上也用得上。我们设计班级活动,不要一口气设计好,应该在一个大主题之下设计一些细分小主题,每一次开展的一个活动只是大主题的一部分,如果一个活动一次性做完,正如前面说的学生极容易忘记的,而一点一点推进,学生慢慢体验,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也会更强。所以我们要的是班级主题系列活动。
孩子记忆力训练上也可以用。可能我们一些家长觉得,孩子背书一定要很流畅很顺利,最好能够一口气背下来。现在看来,有的孩子背诵背得磕磕碰碰,甚至背诵到一半停下来,重新再背诵的时候,可能记忆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