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又到周六,我们继续教师沟通力话题。
这一次,聚焦人性法则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帮助过你的人可能对你更好。
在传统的认知里,无论是沟通还是社交,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应该多付出,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努力与诚意,甚至期待对方为之感动。教师们尤其容易陷入这种自我奉献、自我感动的模式。我们对学生的辛勤教导,对家长的苦口婆心,有时却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遭遇付出越多、受伤越大的尴尬局面。
02
然而,若想建立真正良好的沟通关系,或许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并调整策略。
这里,不得不提富兰克林效应。
在富兰克林年轻时,他遇到了一位公开与他唱反调的政敌。为了缓和关系,富兰克林巧妙地向这位政敌借阅一本珍藏书籍。出人意料的是,政敌竟然同意了。几天后,富兰克林归还书籍并附上一封诚挚的感谢信。此后,两人关系逐渐缓和,政敌甚至成了他的支持者。
富兰克林效应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是认知失调。当我们帮助他人时,内心会产生“我有用,我有价值”的认知。为了维持这种认知,当下一次被求助时,我们更愿意再次伸出援手。换言之,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他人为了保持认知平衡,下次帮助你的概率会增大,彼此关系也会随之升温。
03
在我们的日常教育场景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