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再过几周,绝大多数地区即将迎来期末考试。
每次的期末考试,肯定几家欢乐几家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
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可能在期末大考中遭遇滑铁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霸都考砸了;而平时看起来好像不那么认真,但基本知识点没有问题的一些学生,反倒在考试中表现不错。
平时表现不错,每到大考总是发挥不出来。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们来看心理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该定律是由20世纪初罗伯特.耶克斯和约翰.多得森两位心理学家共同提出。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焦虑水平)与工作效率(或者是成果)之间的关联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曲线。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躺平,工作效率会比较低;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也就是对于一件事情太想干成,主观性太强也不行,最后的效果也是不理想的。
所以说,一个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如果在期末阶段太焦虑、太想考好,最后反倒考不好。
02
我们在回到自己班级看看。
你的班级学生在学习状态中,无外乎三种类型:
一种是出于学习最强状态,愿意面对高挑战,不过也有一定的压力,但是这个压力肯定不是很大;一种是处于过度紧张状态,也愿意面对一定的挑战,但是十分恐惧失败;最后一种就是无聊放松的学习状态,学习是无所谓的,上课找不到事情做,老师提醒一下认真一下,老师一走开再一次陷入无聊状态,但是课间生活是极其放松的,跟自己同学玩得很开心。
结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为什么一些孩子的学习状态会处于一种最佳的水平。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些孩子处于一个高挑战、低威胁的环境之中。
高挑战可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但是必须匹配低威胁,让学生意识到这样的挑战中,可以失败、可以犯错,并且你有充足机会去纠错与调整。
最可怕的行为是,孩子一方面面对高挑战, 大人对孩子要求高,另外一方面,孩子是面领高威胁,他们没有犯错的机会,甚至没有犯错的资格。这种情况之下,容易把孩子逼疯。
当然这里的低威胁,并不是让没有一点压力,正如上面说的,适度的焦虑能够激发最佳状态。
所以我们看一个班级、一所学校,能不能激发出孩子的最佳状态,一方面看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挑战。另外一点更是关键,我们对于孩子们犯错是持有哪种态度。
03
其实那我自己来说,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同样具有巨大启发。
这也是我这些年的一些感悟吧。
当自己面对一件让自己很焦虑的事情,或者需要完成一个大项目。千万不要长时间去直面、去沉浸,不要把自己弄得焦头烂额。平时该干什么还是要去干什么。
比如之前哪怕是要参加何种级别的比赛还是公开课,每天照样写作,用写作把自己拉回正常作息,写作在这个过程中 是在稀释焦虑。
当然是保有一定的焦虑,但是一定保持原有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