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简介|县域产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协同的组态路径研究

学术   2024-09-05 10:40   河南  

引文格[1]李燕凌,蔡湘杰.:基于31个县(县级市)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管理学刊,2024,37(04):30-48.


作者简介:


李燕凌: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一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蔡湘杰: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产业体系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升级,是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契合了新时代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的新趋势,弥补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县域短板。当前,数字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并成为产业转型的重点要求。县域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纵深点,实现其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关键。数字化建设在我国县域已形成良好态势,但县域产业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共享、数字人才培养、数字效益等方面还较为薄弱,数字技术应用仍有巨大潜力,未来一段时期内,实现数字技术与产业生产端、加工段、服务端的有效融合仍面临数字化建设成本过高、数字资源配置效率低等多类挑战。同时,各区域数字化水平、产业结构存在的巨大差异也对县域产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高水平协同形成多重阻碍。因此,厘清县域产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协同的影响机理,分析二者协同的组态路径,对于探究二者协同现象背后复杂要素之间的联动关系、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县域产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协同发展是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点之一,也是实现县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融合系统理论和共生理论,基于我国县域产业数字化转型现实场景,构建涵盖“技术赋能—数字经济—环境支撑”三个维度的TDE框架,以我国31个县(县级市)案例为分析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揭示技术赋能、数字经济和环境支撑3类关键要素中的8个组态条件驱动县域产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高水平协同的复杂机制及多元路径。在此基础上,依据组态路径划分,对具体案例进行论证,为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研究发现


第一,整体来看,各县域产业结构转型指数存在较大差异,技术赋能、数字经济与环境支撑要素均不能单独作为实现县域产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高水平协同的条件。

第二,8个组态条件组成6条组态路径、5组态类型:“技术-数字经济”型、“技术-环境”型、“数字经济-环境”型、全能平衡型、数字经济主导全能型。其中“数字经济-环境”型最为普遍,论证了组态条件的不同组合方式能够实现县域产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的高水平协同。

第三,通过横向对比发现,数字经济在推进高水平协同进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均发挥重要作用;技术赋能中的数字技术应用和环境支撑中人口因素也起到关键作用。


政策建议


第一,依据“技术-数字经济”型驱动路径分析结果,应通过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弥补县域环境支撑能力的不足。一方面,特色产业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数字技术拓展至县域的重要基础,数字技术应用应以区域特色产业为前提,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赋能经济作用,调动产业发展要素,激发农村发展潜能。另一方面,在推进产业数字化进程中,可开发立足于县域实际的农旅融合、文化推广、农技服务、乡村直播等互联网平台,推进“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助推产品功效体系突破地理局限,着力提升产品流通效率持续提升,实现县域产业发展质量的提档升级。

第二,依据“技术-环境”型驱动路径分析结果,应通过以优化协同环境、深化数字技术应用的方式,弥补数字经济发展的滞后,实现数字技术快速革新。一方面,政府应充分发挥战略布局导向作用,落实标准化建设。以特色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技术多领域与多方位应用为重点,以数字产业化为经济动能培育点,提供更为精准有效的财政支持、政策供给及税收优惠。另一方面,应持续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注重人口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通过构建良好的医疗、养老、信用体系,增强居民消费信心。同时,以县域品质建设为重点,完善县域内部交通,优化特色小镇、商业街布局,持续开展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工程、加强教育职工培训。

第三,依据“数字经济-环境”型驱动路径分析结果,应以数字经济发展为实践导向,立足于县域优质环境,增强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一方面,可将农村新基建与城市新基建统筹规划,构筑城乡信息交换共享平台打通要素联络线,坚持以需求导向、建创并重的方式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另一方面,可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扩大公共数据开放,采取项目推广的方式拓展市场分工,以普适性应用与专业化分工并重方式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着力发挥数字经济大市场效应,通过产品宣传、精细化销售等方式拓展商务渠道。同时,以教育专网、养老专网、医疗专网为重点,增强学校、家庭与医疗机构之间的联动性,将公共服务作为重要实践领域。

第四,依据全能平衡型与数字经济主导驱动路径分析结果,应持续深化技术赋能、数字经济和环境支撑三种要素作用,因地制宜选择有效路径,着力实现三种要素的有机统一,从整体性观念出发制定联动策略,避免只重视局部而轻整体情况。技术赋能强度高的县域在充分了解政府政策的基础之上,可依据自身禀赋条件持续推进乡村电力、水利、物流、生产加工等领域的基础设施改造工作,进一步拓宽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数字经济水平高的县域应结合区域人口、教育、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技术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在空间调整、县域治理等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新业务和新模式,探索新动能和新路径;环境支撑能力强的地区可以数字化建设与创新主体为连接主线,通过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和大市场环境推动创新协作平台建设,加快创新要素流通,以高水平产业结构转型与数字化的协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着力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



《管理学刊》编辑部

2024/09/05    


往期回顾





《管理学刊》2024年第四期目录与摘要

论文简介|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研究

论文简介|数字经济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研究

论文简介|数字乡村、技术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管理学刊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政府重大决策需求,面向民生重大关切,树立期刊品牌特色,构建学术型智库,传播最新学术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