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格式:[1]简冠群,冯浩文.数字化高端赋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逻辑和实践:黄河流域多元异质性下的探索性案例研究[J].管理学刊,2024,37(03):43-59.
作者简介:
简冠群:甘肃政法大学一一经济学院
冯浩文:甘肃政法大学一一经济学院
研究背景与意义
黄河流域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区是我国区域重要战略支撑带,但该流域内制造业污染排放高、内生动力差等窘境已成为其筑牢生态屏障及解决东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现实挑战。党的二十大对黄河流域制造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要致力于建设低碳循环及高资源利用率的黄河制造业经济体系。如何赋能该流域制造产业绿色“跨越式”转型,催生能力再造,是理论界与实务界持续探索的难题。探寻新引擎重塑产业体系,培养一批专精特新制造业,是构建黄河流域产业协同、绿色发展新格局的重要议题。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高端切入、颠覆固有模式、实现“换道超车”的全新动能和可行路径,其渗透性、灵活性等特征为制造业实现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供了新机遇。然而,不同流段要素禀赋、政策红利不同,其制造业数字化推动绿色转型的效果存在差异。实践中,数字化转型对大中型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小型企业的转型升级进程较缓慢。黄河流域制造产业的转型效果呈现出分异较大的由西向东阶梯上升特征。也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异质性情境下,数字化转型赋能发展不均衡制造业绿色转型的效果存在阶段性差异。所以,黄河流域制造业企业在实现数字化绿色(以下简称“双化协同”)过程中,亟需解决发展阶段与转型路匹配的实践难题。
主要内容
基于企业发展过程中数字要素的驱动式作用,以及传统制造向智能绿色制造转型的跨越式战略变革动态过程,选取了宝丰能源、晋控煤业、洛阳钼业三家黄河流域分流段的代表性制造业为研究对象,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样本。并深入挖掘三个案例企业数字化转型各阶段特征,探索黄河流域各流段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赋能绿色发展的演进机制与“个性化”实现路径,这对推动黄河流域各流段制造业多方协同、实现绿色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研究发现
第一,非补短式数字化转型策略降低企业适应性。以黄河流域上游制造业与其他两个流段的制造业对比来说,其对研发人员的投入更具积极性,但是其绿色转型效果产出率较低,原因是其缺乏具备丰厚数字化经验的外部资源助力,跟风式创新带来的技术并不能与企业发展形成较好的贴合性。黄河流域中游制造企业在极大化追求利益的同时,降低了企业智能制造升级的速度,对数字技术的不重视,容易导致企业发展丧失持久性。黄河流域下游制造业总体经营状况较好,该流段制造企业一直持续对创新进行投入,但受出口业务的影响其成本较高,较重的求稳心态致使企业出于节约成本考虑丧失与外部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多呈现大而不强的态势,也未能为本流段其他中小企业提供资源势能,整体发展不均衡。
第二,个性化数字化路径是激发企业绿色发展内动力的关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分别处于探索、构建、扩展时期,基于不同起点与终端目标的数字化转型路径存在差异。针对其特色制定出高匹配度分流段转型路径,再根据各流段不同企业具体特征进行细节调整更能够提升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发展的成功率。黄河流域上游制造业采取的转型战略是“吸引式转型”用自身资源吸引外部优质企业入驻,外部资源保障企业内部由大到小进行变革,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再逐步渗透到企业各个环节,边升级边探寻最适合自身的转型模式。黄河中游传统制造业居多,资源依赖严重,应以“升级式转型”来持续创新,让智能制造代替“倚重倚能”的传统模式,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针对黄河下游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企业应采取“沿链式转型”来打造自身“个性化”数字化底座,让数字技术契合企业每一个环节,提升企业发展动能,持续打造“专精特精”制造业,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用新技术、新资源、新材料实现黄河流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共赢。
政策建议
第一,积极引入外部优势资源进驻本区域。对于政府来说应当整合各方资源建立企业互通平台,引入科技公司为本区域制造业提供数字化转型咨询、数字化培训、诊断评估等服务,刺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识和意愿。对于企业来说,应当极力发挥自身优势,尽量满足对方企业的合作需求,国企民企联动、相互刺激、优势互补,更应当积极展开内部监测评估,对企业的转型进程中的各种指标都进行系统评估和评价,从而保障企业长久的合作关系、资源的持续性支持,加速企业变身为绿色发展状态下的新型制造业企业。
第二,强化对数字人才的培养。理清数字化发展所需的不同层次人才,缩小市场数字人才供需差距。首先,健全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在数字化人才教育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招生人数等方面提升培养成效;其次,建立“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三方联合的培养机制,培育出更多具备理论素养与实践经验的优秀技术人才;再次,加大职业院校对社会各业人才的数字技能培训,鼓励全民数字思维的形成;最后,建立健全的数字人才鼓励政策,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制度,加强数字人才的福利保障,深化数字人才“引育留用”体制改革。
第三,提高整体企业发展与对外合作。黄河流域各流段地区应当加大数字基础建设,促进数字化技术在制造业的纵向垂直应用,构建制造业之间融合发展的良性生态循环。持续开展示范项目建设,鼓励标杆企业积极与全球智能制造企业展开合作。加强制造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同时以标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效益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性,完善其服务平台、鼓励政策,进而加速不同层次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从而更快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管理学刊》编辑部
2024/08/05
论文简介|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