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刊》2024年第三期目录与摘要

学术   2024-07-29 20:44   河南  


摘  要

1

经济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

蒋永穆,孙小嵛,乔张媛


【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助推器,有效深化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是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重要特征,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制胜法宝。为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需要搭建“一体两翼三质多维”的基本框架。其中,“一体”指新产业,它刻画了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未来蓝图;“两翼”则指由新要素和新技术共同驱动,它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所在;“三质”表现为高质量、多质性与双质效,它明确了新质生产力概念的产生相较于一般生产力是一场根本性变革;“多维”涵盖了在新质生产力这一新理念引领下的新业态、新方向、新布局和新领域等多维特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要在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框架下探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加快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创新基础、文化基础、绿色基础和开放基础。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意蕴与实践遵循

潘娜娜,毛


【摘要】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竞争具有重要意义,也能为一些发展中国家摆脱对西方发展路径的依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增长动力体系、循环机制和支撑系统组成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逻辑框架。新时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形成以创新为驱动、以绿色发展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在统筹供需两侧中建设内外联动、循环畅通的国民经济体系,在深化要素市场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中建设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市场运行机制。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开放体系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研究


梅星星,杨志清


摘要】在乡村振兴、农业强国战略布局下,从国家政策、学术研究两个层面提出高素质农民及其培育的内涵和特质,继而梳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理论基础和历史逻辑,认为农民素质培育演变过程表现为传统农民—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农民,其演进现实逻辑主线为从“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到“谁来治村、如何兴村”再到“谁来引领致富、如何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分析高素质农民培育成效及困境,从政策法规、组织管理、教育培训、考核评价等四个方面探讨未来趋向把握。最后,构建高素质农民“3311”培育体系,体现其实践价值,并从精准遴选培育对象、精准设置培育内容、精准配备师资团队、精准选择培育方式和途径等四个维度,提出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运行中应把握的细节,以期对后续政策实施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农业强国;共同富裕


2

管理前沿


数字化高端赋能制造业绿色发展的逻辑和实践


简冠群,冯浩文


【摘要】数字化转型为破解黄河流域制造业跨越绿色鸿沟、实现“双化协同”提供了机会窗口,但在微观视角下,数字化如何高端赋能绿色发展的研究仍存在较大缺口。文章基于黄河流域多元化异质性,采用多案例的研究方法对数字化驱动制造业绿色发展的内在逻辑展开深入研究。研究发现:第一,盲目从众的数字化转型战略难以破解阶段性差异的难题。第二,多元化、高匹配性转型路径是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法宝。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多元异质性—阻滞互异—数字化转型—高端赋能—绿色发展—产业协同”的逻辑框架,探索式提出吸引式、升级式、沿链式高端赋能路径,以破解“时空”制约,刺激“辐射式”联动数字协同网络,打造绿色化、数字化“双螺旋上升”式的新经济格局。

【关键词】黄河流域;多元异质性;数字化转型;绿色发展;制造业


低碳价值、ESG因素和技术体制对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组态分析


娇,王楠楠,孙国帅


【摘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但现有文献较少地探究其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联动效应,更缺乏相关经验证据。基于低碳价值、ESG因素、技术体制三个维度构建建筑企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的分析框架,以我国40个建筑领域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fsQCA和NCA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组态分析。研究发现: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依赖于任何单一条件,呈现出多元路径和复杂机制;三类组态能够产生高质量数字化转型,包括低碳-ESG双元驱动型、技术-低碳-ESG多元驱动型、技术-低碳双元驱动型;不同条件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形成多样的组态。研究丰富了建筑企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有助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低碳价值;ESG因素;技术体制;组态分析


智能制造对企业间生产率差距的影响研究


飞,刘梦欣,贺翔,卢


【摘要】缩小企业间生产率差距是新时期我国全面提升总生产率和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一环。现阶段,实施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基于此,选取2009—2019年203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研究智能制造对企业生产率差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实施智能制造通过资源趋同和资源共享显著缩小企业间生产率差距;此外,智能制造对企业间生产率差距的影响受到管理者时间导向的调节作用,管理者的前瞻性对智能制造与企业生产率差距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管理者的短视性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以上结论表明,企业应积极实施智能制造战略,加强管理者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以及对于企业前沿战略的预判。本研究丰富了智能制造与企业生产率差距的研究框架,为当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效率和公平相统一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智能制造;企业生产率差距;管理者短视性;管理者前瞻性



3

数字经济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减污降碳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


罗能生,熊少平,李建明,朱星雨


【摘要】“双碳”目标的推进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基于中国274个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碳排放及其空间溢出的影响效应和传导机制。研究发现:首先,数字普惠金融不仅降低了本地区碳排放污染水平,而且显著促进了邻近地区城市碳减排,且随着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的推进,对应碳减排效应逐渐增强。其次,东中部地区,环境规制水平和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城市具备更强的碳减排效应,且随着地理空间延伸,数字普惠金融对邻近地区碳排放的减排效应逐渐衰减,1000~1500km为最强作用区间。再次,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提高我国绿色融资水平促进城市碳变化。最后,数字普惠金融强化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碳减排效应。研究结论对于推进绿色金融包容性增长,实现区域协同减排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碳排放;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二阶段最小二乘


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


生延超,陈昕,徐珊,李


【摘要】数字经济是增强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的重要动力,厘清其作用机制对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理论探究发现,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升级强化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文章选取2008—2020年黄河流域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核心变量法测算黄河流域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并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显著增强黄河流域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第二,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劳动力要素质量升级、资本要素质量升级和技术升级等机制增强黄河流域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且技术升级机制较劳动力与资本要素质量升级机制效用更明显。第三,地理区域位置、是否“一带一路”途经城市及区域资源禀赋会影响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在上中游地区,数字经济对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显著,而下游不显著;数字经济对非“一带一路”途经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促进作用显著,而“一带一路”途经城市不显著;数字经济对资源型城市促进作用显著,而非资源型城市外向型经济韧性不显著。为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稳健发展,应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增强数字经济的发动机作用。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韧性;数字经济;黄河流域;要素升级


数字乡村、技术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杰,王妍霏


【摘要】构建数字乡村、技术创新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三位一体分析框架,揭示数字乡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内在逻辑,对于促进数字乡村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及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主要结论:(1)理论机理分析及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并消除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以显著促进粮食主产区农业高质量发展,但对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3)中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农业技术创新在数字乡村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正向影响中发挥了中介效应。(4)门槛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据此,未来应加快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发展环境,挖掘数字乡村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潜力;基于区域异质性特点,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激发农业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尽早跨越数字乡村建设的门槛阈值。 

【关键词数字乡村;数字经济;农业技术创新;农业高质量发展;粮食主产区


数字经济影响农村产业融合的机理研究


袁晓辉,孙伟轩


【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等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及其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2)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征,资本积累水平、居民消费水平、高质量人力资本水平在这一促进作用中发挥门槛效应。(3)随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提高,数字经济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出由弱逐渐变强再弱化的趋势,相较于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在东、中部地区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较弱。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效应,需要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同时,促进金融创新、缓解金融约束,推进共同富裕、提振消费信心,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保障人才供给。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村产业融合;产业结构;门槛效应;非线性关系




《管理学刊》编辑部

2024/07/29    



往期回顾





论文简介|拟人化沟通对购买意愿的差异化影响

论文简介|平台生态嵌入与传统企业价值链攀升

论文简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与提升企业价值

论文简介|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数字治理的价值偏离与纠偏


管关注







管理学刊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政府重大决策需求,面向民生重大关切,树立期刊品牌特色,构建学术型智库,传播最新学术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