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格式:[1]蒋永穆,孙小嵛,乔张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基本框架与实现路径[J].管理学刊,2024,37(03):1-15.
作者简介:
蒋永穆:四川大学一一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小嵛:四川大学一一经济学院
乔张媛:四川大学一一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需要新的驱动力为之筑牢发展根基。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取得新的胜利,就必须紧紧扭住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让新质生产力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高速发展的驱动器。作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创见,新质生产力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界的研究热潮,目前研究的重点多聚焦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释义,学者们普遍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新质态生产力,总体赞同新质生产力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的现代新型生产力,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且已经涌现出不少鞭辟入里的独到见解,但将新质生产力放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进行研究还十分不足,为精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还需要从重大意义、基本框架、实现路径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系统研究。
主要内容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兼具宏大规模与深远影响的战略使命,其重大意义在于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的精准把握,深刻洞悉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所具有的迫切性必要性。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生产力的作用,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措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角度切入,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进行讨论。随后,本文通过构建“一体两翼三质多维”的基本框架来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其中“一体”代表新产业,“两翼”代表新要素和新技术驱动,“三质”体现了高质量、多质性和双质效的特点,“多维”则涵盖了新业态、新方向、新布局和新领域等多方面特征。最后,在探索分析新质生产力基本框架的同时,分析总结其发展需求,本文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关键在于构建新质生产力五大基础,即人才基础、创新基础、文化基础、绿色基础和开放基础,以期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新竞争优势的塑造。
研究发现
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在新的国内外形势和实践条件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更大进展,科学理解和有效运用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加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能够全面巩固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以确保成功践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五大特征的战略抓手。具体来说,首先,在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进程中,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需要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提升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数智化劳动者,将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进而转化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其次,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作为新兴动能,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确保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再者,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不仅能提升经济实力,还能通过技术创新丰富文化产品创作与传播方式,促进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此外,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以其绿色技术为基础,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增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最后,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程中,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借助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的双轮驱动,全方位赋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降低对外部资源的高度依赖。
政策建议
为有效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文立足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分析框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系统地解析新质生产力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激发高水平创新活力、建设先进文化体系、实现绿色发展目标以及促进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等方面的实现路径:第一,把握人口规模巨大特征,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基础。紧握人才这一核心要素,通过优化教育体系、政策环境和培养模式等方式,培养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劳动者队伍。第二,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特征,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基础。发挥创新要素的能动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实现经济总量增长与资源合理分配,通过创新驱动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并优化资源配置以实现共同富裕。第三,围绕物质精神相协调特征,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文化基础。重视文化要素培育,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构建物质精神双文明的新质发展格局。第四,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征,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基础。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五,紧靠和平发展特征,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开放基础。通过高水平开放要素,有效汇聚全球优质资源助力中国塑造世界竞争新优势。
《管理学刊》编辑部
2024/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