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格式:[1]孙绍勇,滕振远.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推进路向[J].管理学刊,2024,37(01):1-12.DOI:10.19808/j.cnki.41-1408/F.2024.0001.
作者简介
孙绍勇:西北工业大学一马克思主义学院
滕振远:南开大学一一一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背景与意义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经济现代化的探索及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一般到特殊、层层递进的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仿照苏联集中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现代化模式,到改革开放时期借鉴西方的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从依附借鉴转为独立自主探索,形成了将经济现代化的传统模式与时代发展趋势相结合的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新路。中国共产党能够探索出独具优势特色的中国式经济现代化道路,根本在于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现代化不仅需要推进生产力发展进步,更需要动态调适生产关系。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鲜明指出了在经济建设实践中要针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变化趋势,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体制机制动态协调,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发展赋能。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遵循经济现代化基本逻辑和普遍规律的过程中,明确了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主要任务、目标框架,开辟了一条迥异于苏联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经济现代化新路,推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融合,在指导原则、制度动因、领导力量等方面凸显出鲜明的民族特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深化对经济现代化的认知,着眼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新格局、新要求,在遵循经济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发挥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优势特色,不断推进生产力由数量向质量层面演进,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为导向促进经济制度动态调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保持经济现代化的战略定力,确保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迈上新台阶、创造新辉煌。
研究发现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着力推进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率、动力变革的过程中,始终以加速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跃升为核心,在激发经济发展的强大活力的同时,深化和拓展中国式经济现代化,赋予经济现代化以全新内涵。
第二,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济现代化相结合作为基本内核,从内在机理来看,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既遵循大工业、科技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等经济现代化演进的一般规律,又体现出创新驱动、经济制度调适、坚持党的领导等优势特色。
第三,目前我国在推进生产力现代化方面,亟待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实现生产力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在生产力体系现代化方面,亟待以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合理化、高端化配置。
第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现代化提质增效。一方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和先导,注重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一体贯通。另一方面,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着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既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攻坚克难,又要利用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配置各类创新资源,并善用科技评价体系引导科研院所研究方向。
第二,着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建设以实体经济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定位及其内在联系,促进整个国民生产体系的技术革新、组织方式变革。同时注意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国内市场为基石充分挖掘消费潜力扩大内需,积极主动扩大进口促进优质生产要素汇聚,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培育奠基。
第三,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重点是要把握政府和市场的不同特点以及发挥的不同作用,既需要发挥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各施所能的分散决策优势,又需要审时度势发挥政府的集中决策优势,促进二者有机结合共同为中国式经济现代化服务。
第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经济现代化的战略定力。一方面,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体、政体及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发挥党在领导经济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党在领导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推进法治化建设,提高法治化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管理学刊》编辑部
2024/05/20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glxk2009
电话|0373-368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