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从我小时候起,方便面就是我心目中夜宵界的顶流,轻易能我的“猪瘾”勾起来。长大后,虽然方便面的口味多出天际,但最爱的还是小时候的那一口。
有句古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这句话其实讲的并不是一袋一袋囤的米面,毕竟米有米虫,面有面虫,防不胜防。现在大家囤粮也已经不再是米啊、面的了,广西螺蛳粉、东北烤冷面、自热小火锅等都已经是现在年轻人爱囤的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是国内方便食品从无到有的1.0时代。1958年,安藤百福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袋方便拉面,10年之后,香港工业家周文轩创立了“永南食品有限公司”,用引进的日本机器生产出风靡香港的公仔面。
△方便拉面之父、日清食品的创始人——安藤百福
而大陆人民跟方便面的故事,发生于1970年,上海益民四厂做出的“中国第一袋方便面”:正红底色的纸质包装,上面画着一只黄色的蛋鸡,联合旁边面碗的图案,跟包装上方“鸡蛋方便面”几个字形成呼应。对于当时许多人来说,这是橱窗里的新玩意,一毛五的售价,一人食的份量,不在他们的消费范围内。
方便食品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要到改革开放之后。除了上海益民食品厂和北京方便面厂,无锡中萃、河北华龙等各种地方品牌也陆续进入市场,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品牌是创立于80年代初的珠海华丰,一款三鲜伊面让许多人开始了自己的方便面初体验。
1990年之后,方便食品迎来了有序发展的2.0时代。
1992年,康师傅和统一进军大陆,原本只有一块面饼和一包调味粉的方便面,现在又多了一袋牛肉酱料包。包装上也做了升级,除了普通袋装,还有跟绿皮火车相配的碗装。
当时一袋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价格是一块五,碗装售价翻倍,普通家庭并不会把它划入日常三餐的选项,它更像一个新奇的符号,吃的人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漂亮的理由。
如果说方便面是那个年代的人三不五时给自己准备的奖赏,那水果罐头大概是小朋友们梦寐以求的“奢侈品”了。超市货架上的水果罐头,黄桃橘子荔枝雪梨,看上去甜滋滋水灵灵的,偏偏成了许多孩子生病时的专属记忆。
比起前面的,三全速冻水饺和汤圆似乎更容易被接纳。三全品牌主要产品是速冻主食,它有着基本的饱腹功能,家长们会在发工资的日子,去超市里买两袋速冻食品回去,依照包装袋上的说明,把一个个玲珑的饺子和汤圆放到锅里三沸三沉,真要问味道怎么样,其实不见得比自家手工做的要好到哪儿去,但是花更多的钱享受烹煮更快捷的食物,本身就是日子欣欣向荣的最直观的象征。
面对高速迭代的3.0时代,生产方便食品的企业纷纷调整布局,朝着精细化、多元化、品质化的方向突破。
2016年,美食博主密子君在微博上发了一条直播,内容是吃10桶火鸡面。短短十几分钟,不仅密子君本人吃得唇色火辣,弹幕区的网友们更是热情高涨,一面说着“火鸡面太辣了辣到菊花疼”,一面跑去某宝上下单。
自热小火锅后来在市场上也是高歌猛击,比如自热销火锅,牛油锅走红之后又陆续推出清汤锅酥肉锅番茄锅,海底捞、小龙坎、德庄等不少传统线下餐饮店也加入战局,从火锅爱好者的角度来说,这些一人食的方便产品跟快节奏的生活简直不谋而合。
一碗优秀的方便面,跟一轮“糊了”的麻将牌一样:油、盐、糖,一个精心调制的配料三连,满足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辣椒和胡椒,则是相辅相成的对子,辣椒在舌尖上跳舞,胡椒调成滋味十足的汤头,不知有多少人吃一碗泡面,就是为了喝那一口热汤啊!
方便面吃腻了,不妨试试采用干粉,脱水,浓缩等一系列工艺搞出来的压缩饼干,香葱、花生、肉蓉、黄豆,味儿还是挺足的,特别管饱,一包饼干就着十杯水,一丢丢一丢丢啃着吃,一天就晃晃悠悠地吃过去了。
现在,能当方便食品的早已不仅仅是方便面了。且不说还需要煮的速冻饺子汤圆;川渝盛行的麻辣火锅,如今在家中也能用上自热包,吃得热热火火;诞生之时就带着工业厂区基因的柳州螺蛳粉,已成为方便食品界的“第一网红”;广西人的其他传统小吃,如桂林米粉、干拌粉,更是不甘落后,纷纷转型成方便产品,让宅家的我们,都有美味可以享用。
如今的方便食品虽然跟绿皮火车的关系渐行渐远,但是它们却以更丰富的面貌跟我们的一日三餐打成一片。
把方便食品放在健康的对立面是上个世纪的刻板印象,如果现在还有人问“那些爱吃方便食品的人后来都怎么样了?”,我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必须响亮地回答:“我们的胃口和生活早就在方便食品里得到安慰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