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驻足食品厂里的面包架,能见到的品种无非方包、小圆餐包、豆沙面包和毛毛虫几种,然而不知道从哪一天起,街角的面包房里忽然变得名目繁多起来。法棍、列巴到还好说,那些名字叫做恰巴塔、佛卡夏、布里欧修的,买单时好似神秘地对着接头暗号的东西,究竟都是啥跟啥?
其实,只要稍作功课不难发现,恰巴塔、佛卡夏、布里欧修之于面包,就好像馒头、花卷、白吉馍之于面食,无非是做法和风味上的细分,然而说起各自的特色,又各有各的精彩。
这就是一款普通小麦粉烘焙而成的面包。据说是为了抗衡法棍在意大利市场流行而发明的。
虽说这是意大利人小小的骄傲,但原料倒是和法棍相近,无非是水、酵母、面粉、盐,再添加的橄榄油则是它的灵魂所在。因此法国面包师常戏称为“加了橄榄油的法棍”。
烤好的恰巴塔外观很像一只拖鞋,于是意大利人称之为“恰巴塔”,正是意大利语里“拖鞋”的发音。
丑是丑了点,但恰巴塔酥脆的表皮之下,是松软湿糯的面包芯。
在众多奇特名字中,布里欧修看上去就很厉害。
实际上它的制作过程真的很厉害:加入了大量的鸡蛋和黄油,并不加一滴水,两种食材在当时颇为珍贵,人们甚至根据黄油的含量,将布里欧修分出了黄油含量20%的"平民版",50%-60%的“富人版”和80%的“皇室版”。
新出炉的布里欧修外皮金黄酥脆,内部却超级柔软,有着蛋糕般口感,香味极为感人。
布里欧修面包不适合切片,不妨用手沿面团的自然纹理撕下,慢慢感受鸡蛋的蓬松质感和黄油的细腻润泽。我们熟知的辫子面包,其实就是布里欧修面包的一种。
佛卡夏在拉丁语中的本意是“中央”或“火炉”。佛卡夏在意大利非常流行,是一款配料丰富的,呈扁平形状的面包,像另一种形式的披萨。
更妙的是,不知道从哪里起的风气,人们开始在扁平状的佛卡夏表面作起了“画”。
平整的面包皮就是天然的“画布”,热情的红椒、番茄,洋溢的甜椒、橙皮,优雅的迷迭香、九层塔,高贵的洋葱头、胡萝卜……信手拈来的食材,成就浑然天成的画幅。
潘妮托尼(意大利圣诞水果蛋糕)和潘多洛(黄金面包)都是圣诞餐桌上的“红人”,并称“圣诞双杰”。
前者呈圆柱形,犹如超大型的杯子蛋糕,内里集满了丰富的酒渍果干。
后者呈星星状,由特殊模具烤制而成,放桌上宛如一株可食用的圣诞树,洒满像雪一样的糖霜。
丹麦酥是一个大类,是一以油脂、糖、鸡蛋为原料制成的面包。丹麦酥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是起酥面团,因此成品口感酥松、香脆,每一口都香得掉渣。
想要酥脆,油皮是关键。因此,丹麦酥在制作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黄油,也算是美味的一个小小的“阴暗面”了。然而美食嘛,浅尝辄止到会心一笑,也算是对自己努力生活的一种犒劳了。
常见的酥有饼状的,也有卷状、麻花状的,不一而足。配料方面有往其中加葡萄干、核桃仁的,也有放黄桃罐头或者蓝莓酱的,倒也不必过分追求正宗,所谓好吃即正义。
📝本文部分转载自《吃货研究所》、《林歌书籍工作室》,如需转载请联系原账号授权
📸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商务合作联系:吃货泰兴果果
电话:13951172488(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