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语言应具备的特点
(一)规范性
语言符合语法、逻辑;语句完整,条理清楚;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根据国家教委1993年3月颁布的《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试行)》明确规定“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是教师的“职业基本技能”。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地传达信息,传授知识,而且也是对学生起着语言示范的作用。教师能够用普通话清晰明确地表情达意,将课本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对学生来说就容易接受。如果具有一定的普通话水平,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课文的范读、领读,课堂氛围也会随之活跃,课堂质量也就大为提高。如果教师的语言语意含糊,表达不清,满口方言土语,对学生来说,就会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语感训练。
语言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授课。推广普通话是国家一项重要的语言政策,教师应是这项政策最佳的执行者和传播者。
2.要去掉口头禅。因为口头禅会使一句完整的话变得支离破碎,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3.减少方言成分。因为方言会给课堂带来负面影响,使普通话的表现力受到影响,教师语言的说明作用有所减弱,有时还会引起误会,使课堂造成意外的骚动,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4.提高语言素质。在用词、造句、语音、语调上力求规范,教师的语言应通畅,无句法、用词的错误,并且符合语言美的要求,使学生乐于仿效。
图为在诸城电视台做教育节目
(二)准确性
准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发音标准,遣词得当,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准确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基石和生命。
准确是指内容的科学性、知识的确凿性、说理的实在性,就是传授知识必须善于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语言,必须善于用分寸适度的语句对事物做出合乎逻辑的判断。教师准确的教学语言,能使教师授课更具凝聚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组织教学。
语言准确还应体现在精炼上。所谓精炼,是指语言言简意赅,论述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分析鞭辟入里,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睛,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
教师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讲课时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并从中受到教育与感染。
(三)激励性
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之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教师语言的感情色彩,来源于教师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来源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文化科学知识的强烈渴求,以及对学生的赤诚之爱。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好胜、自尊、虚荣相互交织,是学生一个显著的心理特征。尤其到了中学阶段,他们虽然没有成人那样成熟,却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年人一样平等对待,自尊心极强,也极敏感。教师应针对这一特点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体现激励性,尽可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思维,激发上进的情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整自尊与自爱。
(四)启发性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预言而未能之貌。启,未开其意;发,未达其辞。”后来,人们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也吸取朱熹的注释,就合称为“启发”或“启发式”。“启发”一词的原意是“教导学生”,即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图为在青岛大学讲学
启发性的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可起到指点迷津,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作用;可引导学生不断步入新的求知境界,以此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克服满堂灌的弊病,形成起伏不断的高潮;可让学生由“听而得之”变为“思而得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有力的反问,一个巧妙的设问都是启发性语言的具体形式。注重启发性,就要尽量少用告知性的教学语言。告知性的教学语言是指教师不重问题分析过程,而直接以结论告知学生,让结论性的语言充斥课堂。告知性的语言排斥师生对探索过程的共享,堵塞学生思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也不易于感染学生,达不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注重启发性,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各种分析能力协同活动。对问题的提问和解答,往往不是一问一答,而是提供一些思考问题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动脑去探讨多种解答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要求教师语言要有直观性、感染力和感情色彩,以创设“愤”“悱”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同时,教学语言还要注意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教师往往不讲本意,而用委婉的话来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讲话还不能把话说尽、讲绝,这样就会失去启发的作用。要能够透过有限,展现无限,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去丰富和补充,以“不全”引出“全”的结果。
(五)教育性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传道与授业二者是相辅相成、同时进行的。教师在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同时,也要将一定的思想、道德、情感融汇其中,把思想教育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教师要善于使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使自己的语言富有情绪上的感染力。一个口才好的教师和学生交谈时循循善诱,从而使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的,激发进取的热情。相反地,如果教师缺乏良好语言修养,不但不能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反而愈说愈乱,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样难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从目前来看,教师在课堂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知识传授性的,一种是教学组织性的,这两种课堂语言实际上是传统教学中“教师中心”“知识中心”的反映。新课程呼唤教师语言更具教育意义。“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的语言仅仅规范、科学是不够的,仅仅不讽刺侮辱学生也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语言应该尊重学生、唤醒学生、激励学生,让每一句话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
(六)生动性
生动的语言可以使事物逼真地再现,使人物形神毕肖,使景物真切动人,因此,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它能够创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突出重点,可使中心明确;用它同化难点,可化难为易;用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默契交流,寓教于乐……
幽默是语言生动的一种体现,是用诙谐的语言,形象化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思想,启发人们思考,产生韵味深长的美感趣味;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教师的语言幽默,可使讲课的内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同学心悦诚服;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教学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是连体婴儿。生动,要求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形象,要求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动手去操作,并从中获得知识。(本文节选自我的教育专著《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