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三、高三家长应具备的能力
(一)自控力
1.警惕“中高考家长综合征”。孩子的中考,尤其是高考,成为家长当下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因为重要,所以情绪多元又多变:期待、兴奋、失望、恐惧等,其中较多的成分是焦虑。随着中高考的临近,家长将会不约而同、不同程度上出现“中高考家长综合征”。情绪会传染,家长的焦虑会加深孩子的心理负担。所以家长得处理自己的压力,不能自己先被击垮。
2.孩子的心理问题多来自父母。初三、尤其是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情绪方面居多,其诱因有近三分之一来自于父母。情况基本都是孩子的学习状况不尽如人意,家长心急、“恨铁不成钢”,进而不知不觉就爆发成了狂怒、绝望、抨击、挖苦孩子,引发孩子心情的“暴风雨”,有的甚至引起激烈的亲子冲突。
3.控制负面情绪。家长要做到尽可能不在孩子面前释放你的负面情绪。不要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不要轻易流露出对生活的不满;夫妻争吵虽然难免,也一定要在孩子前面避讳;不要让家庭中的重大事情影响孩子。
家长要警惕,一旦你的负面情绪爆发,孩子需很长时间去消化你的负面情绪,会条件反射地想起不愉快的事情,而难以进入学习状态。为了孩子,家长一定要尽可能控制自己可能出现的极端的负面情绪。
4.要心平气和。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在整个初三、高三可能会有几次和孩子的争吵和不快,这时一定要心平气和,做情商高的家长,要理智地让孩子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面对坏脾气的孩子,试着分析孩子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二)调控力
1.适当施加压力。现在的家长已经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意识到“压力越大并非效率越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盲目减压现象和无意识加压现象,前者是因为家长认为压力大不好,就干脆把压力撤走,后者则是因为家长虽从认知上认为自己已减压,但行为上还是在加压。
心理学研究表明,压力较小,缺乏挑战而处于松懈状态,无效;压力逐渐增大,激励人们努力学习或工作,效率将逐步提高;当压力达到人的最大承受能力时,人的效率会达到最大值;压力超过最大承受力后,压力成阻力,效率也随之降低。这个也可以说明家长的期望与孩子动力的关系。过高的期望不仅造成家长心态的失衡,也会给孩子增加不应有的压力,特别是对于成绩较弱的孩子来讲,要求过高容易导致孩子望尘莫及的悲观无助感。
2.找到孩子最佳承受能力区间。家长要保持对孩子适度的压力和期望,才能起到激励作用。这需要家长在平日的生活中一边细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和学习状态,一边借此来进行对自己行为策略的微调,找到一个孩子最佳的承受能力区间。
(三)感染力
1.传递积极情感和情绪。传递积极情感,提高自己的感染力,使外在要求成为孩子的内在需求。家是温馨的港湾,但是家长未必是孩子愿意沟通的对象,到了初三,尤其是高三,问题依然。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外在的要求变成孩子自己的内在需要,是有条件的,心理学家指出这个过程的实现取决于孩子的几个心理需要是否获得满足,其中亲密感和信任感非常重要。
亲子之间本应该是一种亲密、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孩子才可能亲近家长,听家长说话,思考家长的话,认同家长的观点。如果孩子在和家长的接触中,感到的是不安全、焦虑、压抑等消极情绪,孩子必然会抵触家长的要求和教育。
焦虑会传染,当然积极的情绪也会传递。这些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关爱、信心、信任。当孩子的自我意识被激励和认可时,便会激发他们的潜能和责任感,家长要经常向孩子表达这样的信息:我们相信你,坚持下去,爸爸妈妈在旁边支持你,陪伴你!
2.把老账放下。许多刚进入初三,尤其是高三的学生从内心深处来讲一般是想要奋力拼一把。而当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复习后,一些孩子的成绩依然没有起色,于是有些家长失去了耐心和信心,认为孩子不努力,没有初三或高三的状态,忍不住要习惯性地翻孩子的老账,而这种做法会阻碍孩子的转变。很可能,孩子已经下定决心重塑自我了。所以,如果要想让孩子取得更大进步,就必须将过去的老账放下,至少不在孩子面前把自己想当然的原因说出来,而是不断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孩子充分的肯定。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孩子改变和成长的背后是家长认识的改变。
(四)指导力
1.科学指导。“孩子不和父母沟通,嫌自己烦、说自己不懂。”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处理好亲子关系,懂点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己的权威感,不让孩子认为家长瞎指挥。
做初三,尤其是高三考生的家长非常不容易,家长要做孩子心理、学习的指导者、孩子的保健医生、营养师。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方面需要密切指导,是取胜的关键;身体是保障,越到后期越体现重要性。
2.提升指导力。家长可以通过阅读来提升做家长的能力,比如心理学、教育学、保健类的文章,也可通过按摩增进亲子关系。家长对营养、饮食方面也可以进行些关注。
家长可以寻找在现实中或网络群上的“家有考生”同盟,和其他家长学习交流,分析孩子的各种问题,并分享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得失,借鉴一些其他家长的好做法。
(五)掌控力
1.不忘规则和约束。不忘规则和约束,加强对孩子的掌控力,以提高孩子的执行力。初三,尤其是高三的学习非常繁重,有家长认为,孩子蛮累的,要对孩子宽松点,于是他们放松了对孩子的作业要求和行为规范。这一定要引起警惕,只能偶尔为之,倘若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力肯定会受影响。规则和约束很重要,刚柔并济才会发挥更大作用。家长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不能放松对他们的习惯上的要求。
2.督促孩子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督促孩子完成任务的好处在于:成功没有捷径,学习规律无非就是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完成任务是对学习的巩固;家长权威感的树立,没有经常的规定动作,孩子慢慢会不把家长的劝导放在眼里;让孩子从紧张感走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处于任务中都会显现出一种紧张状态,未能完成任务者,紧张状态持续存在,他们的思绪总是被那些未能完成的工作困扰,心理上的紧张压力难以消失。完成任务最重要的好处就是让孩子提高做事的执行力,学会坚持到最后。
孩子行为规范不能让道,规则不能随意破坏,良好的规则容易营造环境的稳定、心理的稳定。家长要配合老师一起对孩子的生活进行管理和制约,不能纵容孩子,否则长期以往孩子将缺乏意志力。(本文节选自我的家庭教育专著《为孩子立榜样》,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