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也面临百年之大变局。因此,新思想、新观点也不断涌现,其中“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教育学就是关系学”就是典型代表。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吗?如果是,那么教育就应该是基于“关系”发生发展的,果真如此吗?这要追溯一下教育产生的根源。
教育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口传身授到古代文明中的专门教育机构的出现。
教育的起源有多种理论解释。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心理起源论则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年人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是为了将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是劳动过程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此外,还有社会实践起源论和民族文化起源论等,但唯独没有“关系起源说”的理论观点。
不可否认,塑造良好“关系”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之一,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促进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可以显著影响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发展;良好的生生关系,可以激发善意,储存美好,释放友好,可以营造一种“场”,让每个人能够有一种力量,进而疗愈内心,可以在日后遇到的风雨里,安定自我;良好的家校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助力家长了解更多的教育理念,促进和谐的教育生态,可以优化学校教育的环境……但是,仅仅因为这些理由就把教育学说成首先是关系学,这其实是把“关系”宽泛化,把“教育”狭隘化的误解。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完全错误吗?也不是。在某种特定角度、特定场合、特定语境下是可以成立的。例如“良好的师生、家校关系是搞好教育的前提,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学首先又是关系学”,这样表述可能就没什么问题了。
教育要塑造良好的“关系”,还要善于把握和处理某种关系的“度”,例如师生关系,需要亦师亦友,也需要若即若离;需要师道尊严,也需要“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许多年轻教师,秉承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做朋友的理念,可是不久发现,学生干脆不听老师的话,班级乱成一锅粥。
良好的关系是教育效果的“催化剂”,但这不意味着非良好的关系环境就不能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此种环境下的教育效果主要体现在一方受挫后的激发作用,是被教育、被教训后反思调整后的绝地奋起,背水一战。例如师生关系不好,因为老师的一句教育的气话深深地刺痛了孩子的心,为了争这口气,学生从此奋发向上,最终成了国家栋梁。中美博弈,起初损失惨重,这也激发了我们要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决心,使我们在许多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等等。非良好关系环境下产生的积极效果,往往更具有爆发力,更令人刻骨铭心,甚至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国家的命运。
要说“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的观点还不够准确的话,那么“教育学就是关系学”的观点就更不靠谱了。因为世界上,本就没有相同的两种学问。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教育活动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作为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涵盖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估等多个方面,其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关系学”则是一种研究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的社会学理论。通常指的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建立社交网络的能力或技巧。
虽然教育过程中确实涉及到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等多种人际关系的处理,但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并不在于此,而是更注重对教育现象的科学研究,以及如何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来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广泛实践应用的学科,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关系学虽然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但它并不能完全涵盖教育学的丰富内涵和广泛外延。
从上述的教育学产生根源的探究以及和心理学各自研究重点的辨析上来看,从普遍性的角度上说,两种学问既不能首先是另一种学问,也不能这种学问就是那种学问。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