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研究高中新教材

文摘   教育   2024-12-24 05:54   山东  

教育部2023年4下发《2023年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明确2023年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17年版课程标准修订)》和《2023年普通高中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根据2003年课程标准编写)》仍将并行。2023年秋季学期起,普通高中依据2003年课标编写的高一、高二册次教材不再列入用书目录。

一、重视研究新教材

1.教材是落实新课标的载体。教师通过解读来理解课程标准,用自己领会的课程标准精神来驾驭教材,同时学生也是通过教材的学习来达到课标的要求。

2.不考教材,但“用教材考”。教材是教学的载体,虽不考教材,但教学是“借助教材”来使学生掌握知识,进而训练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必须同其他资源整合利用。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必须重视其他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使教科书与其他课程资源相互补充、相互整合、取长补短。

4.用好、用活新教材。叶圣陶说过,“教材只能作为教课的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益,还要靠教师善于运用。”教材是相对固定的,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生活,自觉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衡量、分析教材内容,创造性地用好、用活新教材。

二、讲究研究新教材的方式

1.整体把握,理清脉络。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是一个教师教学的基点,也是日常教学研究有效开展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要树立结构思想,了解一节课在教材这个单元的作用,一个单元的知识在整个知识领域的地位,明晰模块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特别是要强化单元知识的结构意识,站高一点看教材,“眼高手低”,自上而下地设计好每一节课,是读好教材的一个重要维度。

2.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懂就是对教材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要弄清楚,弄懂;透,即要透彻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习性、科学性溶化在一起了。

3.化静为动,激活教材资源。教学时,如果照本宣科,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求教师要激活教材资源,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情境,把教材冰冷的美丽变为学生火热的思考,使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集思广益,用好教参。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尤其要用好《教师教学用书》之类的材料,因为它是教学的直接理念依据,对全册教材的基本结构、主要特点、教学目标和需要注意的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是把握该册教材和教学的重要依据。

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武宏伟01
教育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