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课件变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工具

文摘   2024-12-28 07:18   山东  

  “满堂灌、一言堂,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是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且急需解决的老大难问题,更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最主要原因。以往,许多教师写教案,照本宣科,用教案牵着学生鼻子走;现在,许多教师做课件,照“件”宣科,用课件牵着学生鼻子走。这种现象滋生的问题许许多多,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案。

  课件(Courseware)是具有共同教学目标的可在计算机上展现的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素材的集合。因为许多课件是通过PPT来制作的,为此,我们通常所说的“课件”又是指PPT

  课件是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幻灯教学实验的开展而出现的,它是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教具,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课件的出现,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有了课件,就把教学内容直观化、动态化、微观化,进而更好地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就可以节约教学时间,优化师生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紧凑;就可以提高学习情绪,诱发学习兴趣,使古板变生动,抽象变形象,深奥变浅显,沉闷变愉悦;就可以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课件发布在网上进行资源共享,便于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但是,任何一种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都会带有双面性,当大家都在天天、堂堂使用,都在相互“借鉴”、网上下载使用,都在‌当成教案来使用时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件”宣科,用课件牵着学生鼻子走。

‌  1.用课件牵课堂,限制了师生互动课堂,是师生共奏的交响乐,师生间的眼神交流、肢体语言和即兴提问等互动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课堂用课件一牵到底,实际上是变相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眼睛盯着屏幕和电脑设备教,学生看着课件学,减少了师生的直接对视和情感交流,限制了与学生思想和态度的沟通。课件页页相连,环环相扣,留给师生讨论和拓展的时间和空间被压缩,使得课堂变成了知识的“流水账”,而不是思想碰撞的场所,导致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形成能力。

‌  2.用课件牵课堂,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课件一旦成了课堂的“牵制工具”,教师就成了思与行的傀儡,学生便成了承载知识的容器,思维限制,创新被遏制。

  课堂过度依赖课件,就会形成一种固化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备课是下载课件进行剪接、拼凑、组装,上课是按照课件设定的流程和内容进行放映和讲解,缺乏临场发挥和对学生即时反馈的关注。课件授课貌似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实则使课堂失去了活力,每一堂课都像是在重复一个既定的剧本,学生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按部就班的知识接收方式,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欲望被削弱。如果黑板上再没有板书,学生手头再没有学案或学历案,对学生来说就等于跑了空车

       3.用课件牵课堂,容易导致视力下降。就目前技术看,没有任何一款电子产品长期使用不伤害学生的眼睛。就当下全国中小学生高达40%的近视率而言,电子产品的高使用率无疑是“罪魁”之首。课堂,老师“白板+PPT”的教学依赖症非常普遍。孩子们的眼睛难得有片刻的“松弛”,“白板疲劳”时时可见。孩子每天看PPT的时间长达四五个小时,这导致了孩子的视力下降和身体不适。

       4.用课件牵课堂,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课件往往承载了大量的信息,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有限的课堂时间,过多的信息,快速的节奏,眼花缭乱的视觉冲击,注意力被吸引到知识以外,忽略了教师的讲解和教学内容本身,重点知识反倒没有真正理解和吸收,导致思维碎片化,难以集中精力进行深入思考。课堂上的热热闹闹落幕后却是该记的没记住,不该记的东西反而记住了。

‌     上述‘件’宣科,用课件牵着学生鼻子走”问题罗列只是举几个例子而已,事实上,PPT引发的争议由来已久,并且是全球性的。PPT之父丹尼斯·奥斯汀自己曾说过,“PPT就像印刷机,也会印刷各种垃圾”。最有代表性的批评者之一就是原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2011年的一部传记中,反对人们将PPT演示视为思考的替代品,倡导直接面对问题并进行讨论。乔布斯甚至在苹果内部禁止使用PPT。

  2017年4月18日《光明日报》刊发一篇文章,题目是《课堂是否以人为本取决于教师》,报道的是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却出台了一个略显“奇葩”的规定:“一二年级禁用PPT,其他年级限时使用PPT。”这样的规定实行了3年,效果出乎意料——没有了PPT的“牵绊”,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更多了,对课堂的“生成”也更加重视了。很多家长表示,“在这里看到了童年被老师点名到黑板写板书的时代”。

  2018年《新疆农业大学多媒体教学基本规范》则规定不允许仅将标题或教材目录投影在屏幕上,无黑板板书补充,无其他课件内容辅助;也不允许课件页面违规列示大段文,列示文字超过200字以上的页面占课件总页面比例达到10%以上即视为不合格课件,每一讲(2学时)课件中无一图、一表或无任何动画的课件,为不合格课件等等。

  2021年3月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刘宁建议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重新审视学生记笔记、教师写板书的重要意义,不能过分依赖PPT。对此,评论区里几乎是一边倒的赞成声音。

  2021年10月《延安大学多媒体教学管理制度》中提到,对新开课教师,学校提倡并鼓励采用传统方式教学,从事教学工作不满两年的教师原则上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此外还明确了学生对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将起到重要作用,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工作中教学效果或课件质量差的教师,经认定后,取消其一年内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资格。

  2024年10月,教育部联合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刚印发了《关于切实抓牢幼儿园和小学近视防控关键阶段防控工作的通知》,其内容包括小学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2024年12月辽宁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课堂教学电子产品使用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学校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要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非课件使用时段,要及时将电子产品切换成“休屏”或“黑屏”模式。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采光与照明环境。学生与电子白板间距应达到3米以上或不小于屏幕对角线距离的4倍……电子课件要规范简洁、重点突出、内容准确,字体字号合适,优先选择画质清晰、色彩柔和、无频闪的电子教学资源。严禁用电子课件代替板书。要求各级各类教学评价工作,如精品课遴选、优秀课评选、示范课展示等,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评价指标。中小学校要本着按需、必要、适宜、创新原则,加强电子产品规范使用。坚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避免过度依赖,加强师生交流互动,为学生留有充分思考时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深入推进教育数字化、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师生数字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信息化课堂教学环境下良好用眼卫生习惯,让数字技术更好地为全面育人服务。

  上述这些规章制度、政策文件,为我们如何使用课件提供了依据,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解和掌握,并应用于实践。千万不能让课件变成“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工具。

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武宏伟01
教育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