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良好的时间管理的习惯,就是要充分认识时间,把握时间,合理利用时间;拥有时间观念,高效守时不拖拉,有目标、有计划、有条理、会专心、抓重点地做事。
1.制定计划。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明确任务的轻重缓急,从而更好地安排时间。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工具,如日历、任务清单、GTD等,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
制定计划,列出待办事项清单,列出所有需要完成的可衡量的步骤,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可以大大提高做事效率。
制定计划,创建日程表,任务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要清晰。如果是中长期任务,最好设置截止日期,截止日期的设定最好要比实际完成日期要早一点。
2.确定目标。时间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为有效地利用时间,以便更加高效地完成自己的目标。越清楚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就越容易忽略那些无助于实现目标的干扰,越是能够清晰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清楚自己要实现的目标,进而有效进行时间管理,要明确目标是否有价值、是否合理,是什么在驱动自己实现目标等问题,然后要将长期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子目标以及更小的任务,从当下做起。
3.立即行动。制定好计划后,要严格遵守,马上行动。如果我们不按照计划行事,我们就会浪费时间,完成效率会降低。所以,我们需要遵守计划,并在任务完成前检查进度。如果有偏差,及时调整计划。
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寻找自己的时间管理需求,再反思自己的时间管理流程。养成每天落实当日清单完成情况的习惯,在后面的实施中会更充实。
4.克服拖延。“拖延”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的本质是不愿意正视任务以及无法有效处理多个任务。造成拖延的原因很多,但主要与完成任务所受时间压力和来自外界的娱乐方面的诱惑有关;任务越复杂、越不易成功,越容易拖延等等。
要克服“拖延症”,就要树立紧迫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须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加强自我鞭策与激励,不断学习,增强自身能力素质;使用倒计时,对自己进行压力管理,以保证自己按时完成任务;将任务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完成,以避免过度压力和拖延症等等。
5.学会休息。适当的休息和放松可以提高身体和心理的健康状态,从而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如果我们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不仅会影响效率,还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给大脑放松和休息的时间,可以给大脑转换思维环境,比如数学类学一段时间就让大脑放松去学语文,转换思维,大脑相当于在休息。
找准适合自己的时机,学会高效休息,休息就不再是懒惰的象征,而是力量的标志。
6.把时间花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做事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知道哪些事情比较重要应该先做,哪些事情不太重要可以放在后面做,往往把时间花在了不重要的事情上,或者把时间浪费在纠结先做哪件事情上。
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面对每天需要处理的事件,要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把要做的事情设定一个优先顺序,一般情况下,可按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例行事务等情况来排序,这样才不会因小失大,错过重要的事情。(全文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