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与未来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传统教育和未来教育的区别
这里的“传统教育”是指现在之前的教育,也就是说这里的“传统教育”包含了现代教育、近代教育和古代教育。
1.传统教育相对于未来教育的不同特点。固定上课时间,且教与学同步;师生同在指定学习场所;交互在指定时空内发生,受课堂时间和场地限制;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教材和多媒体演示材料;教师主导学习者学习节奏;学生在指定时间学习指定内容,对学习的诸多方面选择较少;交流方式以教师点名方式为主,生生交流机会有限,问答环节比较公开,受课时限制;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外加多媒体辅助呈现教学内容;教师通常是教学内容的主讲者,容易成为教学的主角和中心,学生通常是安静的听讲者、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知识消费者。
2.未来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的不同特点。上课时间灵活,教与学可以同步,可以异步;师生可以在同一场所,也可以在不同场所;交互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可以实时,可以非实时,师生可以多人同时交互;信息来源渠道多样,教师、教材、多媒体材料、网络、同伴都可能是重要信息来源渠;学习者主导学习节奏;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学习反馈、媒介偏好等有更多选择;交流方式师生都可以提问和回答,师生或生生可以选择或公开或私下,或一对一或一对多等交流方式,不受课时限制;内容可以利用更多视觉呈现方式(直播、录播、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以及沉浸式学习体验;教师有机会扮演更多角色(内容的讲授者、活动的协助者、讨论参与者、答疑解惑者、个别化辅导者等),学生有机会成为自主学习者、讨论参与者、知识建构者。
(二)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与未来教育的联系
1.从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到现代教育,再到未来教育是个阶梯式上升过程。原始社会的教育,实际上还是一些简单的教育活动,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方式。就它的内容和作用来说,也是极为有限的,其形式实际上是融合于各种活动之中的。非独立性、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原始性等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教育内容简单,方法单一。由于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方法只限于动作示范与观察模仿、口耳相传与耳濡目染。
古代教育是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这个时期的教育具有了阶级性、等级性,具有了反映统治阶级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为一体的“道统性”。但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还比较刻板,接受教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近代教育就开始强调以法治教,普及了义务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
现代的学校教育主要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教育。现代的学校教育具有了制度化、系统化、多元性和强制性等特征,并在近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开始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开始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教育年限,并逐步进入了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未来教育在教育形态上,会更加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教育内容上,会更加强调情境性、探究性和综合性;在教育理念上,会更加强调个性化、终身化和人性化。
2.孔子的梦想是我们永远需要追求实现的梦想。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在春秋时期就提出人类教育的两个重要的梦想,那就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1)有教无类。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弟子三千,来自不同国度、不同阶层,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主张。
“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众生一体都有善性”的理论。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基于这种认识,他才有“有教无类”的论断。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后,教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和普及性显得更为鲜明充分。
我国目前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大学的普及还有一段艰难的路程要走。即使是普及了大学,优质的教育资源也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使每个人都平等享受。
(2)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后人根据孔子因人而异教育弟子的例子而总结概括出的教育方法,并逐渐形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材”是指学生的道德修养、意志性格、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才能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教”是指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因材施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量体裁衣,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并非是要减少学生的差异。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因为能否更充分地得益于受教育条件,这本身就是潜能高低的一个表现。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潜能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潜能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这样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中最高一级的方法,人们无论探索出多少种教育教学的方法,最后都要以“因材施法”为最终大法,都要符合“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因为社会是要向前发展的,人是要变化的,教育要根据人的这种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所以“因材施教”的探索就永远在路上。
3.无论如何发展和变化,教育的本质永远不会变。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教育的本质是不能变的,本质是什么?是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共性基础上需要什么样的个性?创造力是核心个性。此外还需要具有意义构建、社交智能、认知负荷管理、虚拟协作的技能,计算、设计、适应性的思维,具有跨文化、跨学科的能力和新媒体素养。(全文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