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下限断到1904年清朝政府公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即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古代教育具体指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构、教育家等。
(一)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大多是通过长者实际活动的身教与口耳相传来进行的。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有了文字就有了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到了夏代,则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到了商朝,称为“序”,到周称为“庠”。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或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唐代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前期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地方官学繁盛。自天宝安史之乱后,即告衰废。就学内容以《九经》(三礼三传易书诗)为主。
宋辽金时期,除辽金亦设有地方学校之外,宋代地方官学在学校经管方面还设置了主管地方教育的行政官员;实行了上舍、内舍、外舍制度;划拨学田,保障经费;教学内容与汉唐以来的地方儒学别无二致。
元代地方官学制度比较完备,在各路府州县内,均有相应学校,但是事实上有名无实,并未普遍设立。
明代早在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既在全国诸府州县设立府州县学,又在边防区卫学,乡村设立社学。最盛时期,全国共计有学校1700余所。清代基本上沿习明代学校的规模。
(二)古代教育的官学与私学
1.官学。官学是指中国封建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以及历代官府按照行政区划在地方所办的学校系统。包括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学教育制度。官学教育的最高学府是太学、国子监。
2.私学。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私学是与官学相对而存在的,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私学教育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速亡的原因之一。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官学衰颓,私学呈现繁荣局面,名儒聚徒讲学占重要地位,学生数成百上千屡见不鲜。唐代私学遍布城乡。宋元明清书院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是私学的重要形式;蒙学教育主要是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
(三)古代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办学形式,管理制度、教授方法,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1.书院发展。唐开元年间设立的丽下书院和集贤殿书院虽是宫廷图书馆而不是一种教育机构,但它却是“书院”名称之始。后来出现的一些私人创办的皇寮书院、梧桐书院、松竹书院、东佳书院等,已有讲学活动记载,标志着以书院命名的教育机构初步形成。两宋中国书院蓬勃发展起来,共有书院397所,几乎达到了能够补充或代替官学的地步。
元代是书院建设的繁荣时期,共有书院227所,历来就有“书院之设,莫盛于元”之说。明初书院处于沉寂状态。明成化年间以后,著名书院相继复兴,还创办了许多新的书院。
清朝初期对书院则持严厉的抑制态度,阻碍了书院的发展。康熙雍正后,书院又逐步恢复起来,其中不仅包括民间私人创建的,还包括许多地方官的崇教之举。清代的书院数目超过了以前任何朝代,有1900所。清代末年书院改制,并随封建社会的衰落而衰落。
2.书院功能。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书院有分科制度、分斋教学制度、课程规定、考课制度等一套教学管理制度;藏书来源于皇帝赐书、私人捐赠、书院购置、书院自己刊刻等,所藏书籍主要与教学和学术研究有关,并制定一整套收藏、借阅制度;书院定期祭祀先圣孔子、与本书院有关的先儒贤以及主宰功名的文昌帝和奎星等。
3.书院特色。教学特色是自由讲学,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相结合,注重自学、问难论疑以及读书指导;学术研究形式是著述,学术讨论,建立学派。学风特色是强调德育目标,反对为科举而学;提倡学术创见,反对死守章句陈说;开门办学,兼收各家之长;尊师爱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书院不足。重男轻女思想十分严重,一般书院不收女学生,只有家里有钱的人,才可以为自己的子女在家中请先生,这种思想一直到清朝灭亡,才渐渐消除。
(四)古代教育思想
1.儒家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在《论语》中。战国后期,《礼记》中《学记》总结和概括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儒家思想十分丰富。就个体讲,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法治等德道思想
2.墨家思想。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3.道家思想。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五)古代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等等。(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