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就是有名的教师或师傅。何谓有名?就是名字为大家所熟悉。名字在多大范围内为大家所熟悉?是校内、区县内、市内?还是省内、全国内?名字为何被大家所熟悉?是上了一节或几节公开课?参加了几次活动获得了奖励?还是做了几场报告,写了几篇文章?……倘若某一个方面的偶尔为之或几个方面的偶尔为之,那只能叫做“榜上有名”,似昙花一现;倘若是某一个方面的经常为之或几个方面的经常为之,那也只能叫做“小有名气”,似绿中一点红。只有全方位的经常为之,全面开花,经久不衰,他的名字才能逐渐为大家所熟悉。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所有为师者,尤其是所谓名师者最起码的职业规范。假如再列出几条名师的具体条件的话,那么应该是:
第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即这个人的思想行为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且影响范围广人数多:对学生、对本学科教师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校内、区内……所以有校级名师、区级名师、市级名师等也是合情合理的;影响方式多:发表论著、口头传播、社团活动、弟子延续、参观学习、荣誉奖励、个人传记与后人研究等。
第二、骄人的业绩。一是培育出了一流的英才,辅导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多人多次获得过大奖;培养的学生在社会上成就了一番伟业等等。二是做出了一流的教学业绩、德育业绩、科研业绩等。具体一点说就是整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个性化程度高,发展后劲大;整体提高了学生的品德水平,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学生品德行为优秀率高,为今后的发展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论著丰厚,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价值和意义,针对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和看法,采取了富有创意的新举措、新策略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希望早出名师、快出名师、多出名师来引领教育的新潮流。于是乎,各地纷纷出台了所谓的“打造名师工程”。采取了诸如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英语和双语教师赴境外培训;投巨资在大学建立名师培训基地;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教师到外地参观学习;定期举办科任、班主任工作艺术交流和课堂教学研究讨论会等措施。不可否认,各种打造举措对教师的成长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笔者从1995开始被聘为市县级语文导师以来,先后带了几批徒弟,都算是小有成就。但这些成绩的背后有我的多少功劳?忠实地说,可能有点,可能一点都没有。因为“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为漫漫人生路,可选可变性太强;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那种肯定或否定名师是打造出来的说法都是唯心主义的论调,极端主义的思潮,是不符合现实状况的。谁也不能否认环境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但更不能否认的是自身的素质与修行。打造一词的含义是制造或比喻制造、造就。是外力或他人的行为。如果肯定了它,就等于否定或淡化了自身的素质和修行。反之亦然。
能够“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关键问题还是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修养的问题。名师是在教育过程中日积月累而逐渐形成的真才、实学、品行、人格与建树,而这些是需要自己努力取得的。名师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发展的,教育实践是名师生存与发展的沃土。教师作为主体的人具有的主动性、选择性、实践性、过程性与创造性等特点决定了名师不是由上级领导任命的,是在群众中产生出来的;决定了名师也不是评选出来的,而是在教育过程中自主发展的结果。
与其他行业相比,名师的形成一般要时间长一些。这是因为教育是专业,是育人之专业。它需要品行的修炼、智能的积累、智慧的积淀、实践的锤炼、潜能的激发、思维的创新与毅力的考验等一系列的历练过程。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更不能拔苗助长。教书育人,来不得半点空架子,来不得半点浮夸与吹捧,更来不得半点虚情与假意。我们需要的是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潜心研究的创新意识,我们不需要包装后的“名师”的引领,因为这样的海上浮萍,不堪现实的冲洗与考验。
名师不是别人打造出来的,也不是别人宣传出来的,而是在自身的学习和实践中积淀出来的。普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想成为名师需要在实践中历练,在历练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并要处理好思维惯性与教育理想的关系,要树立教育理想和信念追求,自觉打破思维定势,积极改革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好教育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关系,要自觉承担班主任工作,自觉承担教育教学的双重责任;处理好亲身经历与借鉴经验的关系,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经历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体验,既能够低头实践,也能够虚心向他人学习;处理好自觉学习与敢于实践的关系,要自觉学习,更要敢于实践,实践比学习更重要,实践出真知,实践才能创新。
名师的成名源于坚定正确的教育信念,乐业是名师发展的捷径,风格独特是名师的外在表现形式。
环境的适合,外力的打造可以助教师成名以一臂之力,但成名的关键还要靠自己。没有适合的环境和外力的打造可以成名,但缺了自身的素质和修炼即使是有适合的环境和外力的打造也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本文曾刊发于《中国教育报》,又被《现代教育报》等多家报刊杂志转载)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