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中)

文摘   教育   2024-12-16 05:59   山东  

(二)态度和价值观

1.态度。态度是指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这里所指的对象包括人、物、事件、行为、团体、制度、观念等。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要素构成。认知因素是人们对某一对象带有评价意义的叙述。如认为学习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本领、改变人的命运,因此非常重要。叙述中有对学习的认识与理解,也有对学习的评价。情感因素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对学习感到好奇、感到有趣,对到学校感到有吸引力。行为倾向是人们对某一对象的行为准备,即心理定势,如总是留心观察,总是想到学校,总是企图挤时间阅读和思考,总是力求寻找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

2.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估价,是人们评价事物的内在尺度。当人们针对某一对象出现多种认知、彼此矛盾的体验和对行为倾向难以定夺时,价值观在这里就会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价值观的作用,人们才会对这某一对象作出最终的评价,产生稳定的体验,导致明确的行为倾向。由于价值观的作用,人对事物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者才会协调,针对这一对象的态度才会稳定。若一个人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就会造成其态度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行为倾向彼此混乱和冲突,最终表现为对某一对象的态度暧昧和自相矛盾。因此,价值观是态度的核心。

态度和价值观是影响学习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态度和价值观控制着学习需要向学习动机的转化。在人的众多需求中,最终什么需求成为主导行为的动机,取决于人们对这些需求的不同价值认同和态度。越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学习趋向的态度越鲜明,学习动机就越强。态度和价值观也影响着学习目标的确定。当人们选择某种学习需要作为行为动机后,满足这种学习需要的对象和途径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后确定把什么对象作为学习动机所指向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态度和价值观。

(三)目标期望与结果分析

1.目标期望。目标期望是指人们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的时间内希望达到的某一目标以及满足相应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

人们在寻找和确立目标时必须根据以往的经验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目标的价值进行估计。当人们对目标的价值和可能性进行充分估计后,最终确立目标,并对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目标抱有希望和信心,目标期望就产生了。这种对目标的希望和信心就是目标期望。目标期望导致的行为是目标定向的行为,同时受到需要的驱动和目标的拉动,具有较高的明确性和较强的持久性。

2.结果分析。结果分析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及其结果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心理活动。

成就动机水平不同的人,其结果分析的模式也不同。高成就动机的人往往把成功归结为能力和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并不断从事挑战性任务;如果失败了,则往往归结为努力不够,以后会更加努力,并期望着成功。低成就动机的人往往把成功归结为外在的因素,而将失败归结为稳定的内部因素,这使得自己对未来产生失败的预期,逃避成就任务。

(四)自信心和毅力

1.自信心。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谈起的一个概念,而在心理学中,与自信心最接近的是班杜拉(A.Bandura)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一种主观推测,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或评价。

影响自信心的因素主要有:行为的成败经验。不断地成功会提高自信心,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信心。 替代经验。教师或同伴良好的榜样示范时会增强自信心;不良的榜样示范会降低自信心。目标设置。为学生设立难易适当的目标,让学生在达到目标时体验成功,会增强自信心,学生自己设立目标也能增强自信心。成败归因。将学生的成功与他们的努力、能力相连,则增强自信心。奖励。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给予奖励会增强自信心。学习监控。在学生的自我监控或教师的外部监控两种情况下,均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毅力。毅力就是坚持,毅力就是努力。毅力也叫意志力,是人们为达到预定的的目标而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的一种意志品质;毅力,是人的一种“心理忍耐力”,是一个人完成学习、工作、事业的“持久力”。当它与人的期望、目标结合起来后,它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毅力是一个人敢不敢自信、会不会专注、是不是果断、能不能自制和有没有忍受挫折的结晶。

在心理学角度上,与毅力相关的传统概念包括:坚持不懈、勇敢、(抗打击)恢复力、雄心壮志、成就感需求、责任心。

五、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语文学习中,尤其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就是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兴趣、调节情感、磨炼意志、养成良好的性格特征与学习习惯。培养非智力因素与学生的语文学习之间互为因果,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促进语文学习,而有效的语文学习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激发学习需要,培养学习动机

一般来说,年龄越小的小学生,其学习行为往往更多地受外在动机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在学习需要的作用才逐渐增大。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反馈、评价、表扬、批评、竞赛等各种强化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培养其学习的内部动机。

1.利用学生的好奇,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一是把与学生已有知识、观念相矛盾的现象呈现给学生,引起学生“奇怪”之感,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问题情境要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要富有启发性。

2.运用发现学习,培养积极探索精神。最佳的学习需要莫过于对积极探索的欲求,当学生对所学材料有所发现时,会产生兴奋和自信感。发现学习是以学生自己收集、加工、分析信息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要进行复杂的智慧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产生进一步求知的愿望。

3. 以具体的反馈和公平的奖惩激发学习动机。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例如看到批改后的作业、考试的成绩等,既可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通过反馈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均可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给学生的反馈要清晰、具体,还要及时、经常。让学生知道什么做法正确、怎样做才有效,体验学习的胜任感,从而产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使学生不断地付出最大的努力。在提供学习结果反馈的基础上,正确评价,适当表扬与批评,效果会更明显。表扬与鼓励往往比批评与指责更有效。因为前者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但表扬与奖励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应避免让学生把奖励视为目标,把学习任务仅当做达到目标的手段。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树立一种理想。可适当介绍一些文学家的生平轶闻和文学典故,以激起学生的钻研热情,萌生献身文学研究的伟大理想;可为学生提供一些专题网站,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也可制作一个有关文学专题网站给学生以指导,让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能提供生动,形象、新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未完待续)

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武宏伟01
教育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