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情感性
情感性即语言要有真情实感,要力争做到“四分含情,六分叙理”。无论是讲课、讲演,还是谈话、谈心,教师语言要想感动人,必须要有情,“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
当你感觉学生对你讲的话不感兴趣,似听非听,或者听而不信,无动于衷的时候,要想打动学生的心,取得学生的信任,就应当用充满真情实感的语言和学生交谈、和学生交心,使学生感受到你是出于真情实意,是给他讲真话。这样的语言,才有力量,才能打动学生,赢得学生的心。
学生是有头脑、有情感的。教师是讲真话还是讲假话,是讲实话还是讲虚话,是用心讲授还是敷衍一通,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学生必定有所鉴别并且做出不同的反应,使教师讲的话产生不同的效果。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的语言,除应具备上述的共通性的特点外,还有资料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大多喜欢老师讲课语言清晰、准确、生动、幽默”。这事实也是对教师语言的共性要求。但终归语言是丰富多彩,又极富个性化的东西。教师的语言终归要因教育对象、场合、及教育内容及形式的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性,故而不能,也无法一一列举出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属性。
二、教师语言修养
教师语言修养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规范地运用普通话来表达思想情感、观点见解等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教师语言修养包括思想修养、文化修养、技能修养、体态语言修养等。
(一)思想修养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形式,语言修养的程度取决于思想的修养,“言为心声”即为此理。很难想象,一个根本不热爱教育工作的人,会讲出热情洋溢的话语来;很难设想,一个没有民族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思想境界平庸的人,会说出催人奋起、激人上进的精妙语言。
没有好的思想,发言技巧越好,修辞水平越高,就越能造成恶劣影响。那些被学生背地称为“巫婆”、“瘟神”、“狱吏”的老师,恐怕更多的不是缺乏语言技巧,而是缺乏一种好的思想, 一颗爱学生的心。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先得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锤炼语言,应先锤炼思想。要使语言闪光,引人入胜,先得使自己的思想迸发火花。
(二)文化修养
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和他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要多看书读报,博闻强记,从书面语言中吸取营养。不可想象,一个阅读面窄,词汇贫乏的人会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教师只有大量地阅读,广泛地积累,才能养成敏锐的语感,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足够的知识储备首先要求教师的知识要“专”,即要深入钻研和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其次要“广博”,古今中外,文理史哲经都要有所涉猎;另外还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语言与它所承载的知识、信息、思想、情感是密不可分的。教师的知识素养越高,对于语言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把握得就越精细,教学效果也就越好。
(三)技能修养
教师口语技能主要指发音技能。口语表达中的语音是活动的、有声的、立体的。口语中语音传情达意的手段是极其丰富的。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语调的升降、节奏的处理及态势配合等变化都是传递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样一句话,运用不同的音量和语速,不同的重音和停顿,不同的语调和口气说出,会表现不同的含义,产生不同的效果。
图为在信阳师范大学讲学
1.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音标准是教师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教师发音不准,吐字不清,就会妨碍信息的正常传递,影响教学效果。要做到口齿清楚,首先要努力掌握普通话语音基本理论知识,随时注意正音,尽力克服方言语音干扰。其次,要纠正不良的发音习惯。有的教师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运动常不到位,语音力度弱,造成语音含混;有的教师爱拖音,造成音节之间界限不清,甚至发生拼合现象;也有的教师鼻音特别重,说起话来让人听不清楚。
教师语言的优美还表现在音质的好坏上,好的音质,圆润清亮,结实饱满,让人听了悦耳爽心,有利于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差的音质,粗糙沙哑,干涩低暗,使人听了刺耳烦心,就会影响课堂情绪,自然也影响教学效果。音质的好坏有先天的因素,但不是由先天决定的。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训练,是可以使音质得到改善的。
2.音量要适度,语速恰当。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话,应当把音量控制在适当的程度。要使坐在每一个位置上的学生,都毫不费力地听清楚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音量过大,说话大喊大叫,声嘶力竭,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音量过小,说话细声细气,学生会听不清老师讲的话,无法顺利地吸取老师发出的全部信息。音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教学效果。要做到音量适度,教师必须养成敏锐的“空间感”和“距离感”,要有自觉的音控意识,能根据学生的多少,教室的大小,以及教学内容和课堂气氛等各种客观因素,科学、合理地调节自己的音量。
教师口语还需有一个合理的速度。上课时,话说得太快或太慢都会影响教学效果。说得太快,信息发送频率过高,学生的大脑无法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理和吸收;说得太慢,信息发送频率过低,学生大脑处理信息处于等待状态,会使学生兴趣转移,降低听课兴致。当然,教师的语速,还受表达内容的制约。
3.语调丰富,语气生动。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调来表情达意,是教师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口语表达中的语调运用,必须富有准确性和丰富 性。准确性是指语调的平升曲降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若用错了语调学生就会不明白教师的意思。运用语调还应丰富多样,富于变化,要善于把不同语调的句子交错使用,和谐配置,避免语调呆板平淡,这样才能使语言抑扬顿挫,起伏有致,富有韵律美。
语气生动,是教师口语表达追求的目标。不同的语气类别必须为不同的内容和情境服务。教师必须善于根据特定的言语内容,言语对象,言语场合与言语目的,使用不同的语气,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表达效果。
图为在广州讲学
(四)体态语言修养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声语言外,还有一种无声的语言,这就是体态语言。体态语言就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传递信息时所用的非言语性信息符号。
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课,除耳听以外,还有视觉的感知。倘若老师站在那里讲课,总是毕恭毕敬,毫无动作的配合,就好像听广播讲座一样,怎能使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因而,在运用教学语言的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动作、姿势和眼神,如用教鞭当作直尺;用粉笔盒当被研究的物体;两手水平伸出当天平;学生答对时,点头微笑,伸出大拇指等等。这些不仅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还能起到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和含意。教师虽不是演员,但为了使教学语言协调的运用,也应注意动作美的锤炼。
行为科学告诉我们,几乎一切的无声语言都可以用来作为人际间沟通的手段。教学实践证明,教师适时适地地运用体态语言,变平面为立体,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揣摩任务的心理活动和文章的思想感情,能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克斯曾说:“体态语言对于教师帮助学生保持长时注意以便于完成教学任务而言,不失为一种强有力的措施。”
体态语言主要包括动作,表情、服饰等几个方面。
1.动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剖析教材中某一人物形象,或为诠释某一方面的道理,情之所至,理宣昭然,都会做出一些直观的形象化的动作或姿态。这些动作和姿态能够化抽象为具体,随着教师动作的完成,学生自己能领悟到其中的奥妙。
2.表情。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姿态表情,这些表情相互配合,起着信息交流的作用,成为一种特殊的言语形式。马卡连柯说:“做教师就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师的表情既要保持亲切自然的常态,又要具有善变性。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教师丰富的情感的外化——表情,有机地与教学的枯燥单调的文化知识相互水乳交融,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伴随丰富情感的课堂教学最活跃、最生动、最形象、最直观、最引人、最使人产生想象、最能启迪人的心智、最能使人产生共鸣。
人类的表情并不都是遗传的,而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后天习得的;不仅具有生物适应的价值,而且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体态语言与教师工作的关系特别密切,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表现,如一招手、一扬眉、一微笑、一声响、目光的迎送、身体的俯仰等等,都在向学生传递着自己的情感,成为影响学生的信息,伴随着所讲授的文化知识成为感染、触动学生情感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综合性的艺术态势。
3.服饰。教师的服饰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庄重、整洁、得体的服饰,体现了人民教师的风范,给学生以正规向上的感染,也可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
上述所言,只是教师语言修养的基本要求,此外,受人的个性、教育环境的不同等因素影响,对语言的修养还有不尽相同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取长补短”式的“修养”。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当一名好教师,“三分靠内才,七分靠口才”。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些工作中,哪一项都不能离开语言。因此,教师应提高思想水平,强化业务能力,探讨语言问题,广泛涉猎掌握多方面的语言知识,教学中注意语言运用,做到“形”“神”兼备,运用自如,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节选自我的教育专著《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全文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