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修养的内容和途径(一)

文摘   教育   2024-12-19 06:11   山东  

一、修养的内容

中国封建社会的个人修养,主要是灌输儒家的修身思想,所谓“三纲五常”就是个人修身的核心内容。“三纲”指“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五常”指“仁、义、理、智、信”。“三纲五常”实际上就是一种个人修养。

现代社会,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着重强调如下几方面的修养内容。

(一)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人的道德活动形式之一,是个人自觉地将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不同社会、时代和阶级的道德修养有不同的目标、途径、内容和方法。

人的思想是广阔无边的,道德伦理无处不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其基本内涵是诚实、不欺骗、遵守诺言。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做出牺牲。

(二)文明修养

文明修养指人类在科学文化知识、艺术、思想道德等方面所达到的一定水平,是符合时代发展,比较科学、先进、主流的言行举止。

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是知识分子的修养和风度,是人际交往的前提,也是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得以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待人处事要有风度、风格、风貌,严以纪己、宽以待人,团结人、维护与他人的和睦相处等都是具有良好的文明修养的表现。

一个人的文明修养还表现在服饰衣着上。所以,服饰衣着要与环境场合相适应。

(三)文化修养

“文化”,是人文文化与科技文化各学科的总和。所谓“修”,乃吸取、学习,为的是打下知识体系的基础。所谓“养”,是在“修”得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提炼、批判、反思乃至升华。

文化修养总的来说,则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中的部分学科有了解、研究、分析、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文化修养也是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和为人处事之道。

有修养的人大都懂科学、有文化。他们思考问题周密,分析问题透彻,处理问题有方,而且反应敏捷,语言流畅,自信稳重,在社会交往中具有吸引力,让人感到知识上获益匪浅,身心上愉快舒畅。相反,文化修养较低的人,缺乏自信,给人以木讷、呆滞或狂妄、浅薄的印象。因此,只有自觉地提高文化修养水平,增加社交的“底气”,才能使自己在社交场上温文尔雅、彬彬有礼、潇洒自如。

(四)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是指一个人的艺术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水平。艺术工作者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艺术修养,但非艺术工作者也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虽然非艺术工作者对艺术只是业余爱好,且处于业余的水平,但是,加强艺术修养对人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可忽视。

艺术修养的深浅决定着其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因此,人们为更好地从事艺术创作,承担社会责任,就必须不断学习、锻炼和培养,多读、多练、多实践,不断加强自身思想、知识、情感、艺术等方面的修养,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从而实现以创作服务社会、反映生活的目的。

艺术作品蕴藏着丰厚的文化艺术内涵,更凝聚着创作者的思想、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必然会受到精神的陶冶,同时也受到创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倾心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美的境界之中,获得审美的陶醉和感情的升华。思想得到了启发,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就会培养起来。因此,要有意识尽可能多地接触内容健康、情趣高雅、艺术性强的艺术作品,如文学作品、音乐、书法、舞蹈、雕塑等,它对我们提高礼仪素质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性情修养

性,性格、禀性;情,思想情感。性情,就是人的性格、习性与思想情感。性情修养,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保健、心理保健,亦称作调神、养心、修性、怡神等,它既是一种积极热情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又是一种重要的养生之道。

人的性情总是表现为个性与社会共性两方面的结合。人的性情是受先天遗传、后天生活环境、教育程度等几个因素影响的。

性情修养的基础是内心对话,人在这种对话中既是自己的原告,又是自己的辩护士和法官。性情修养之于心地,其重要犹如食物之于身体。以一般人而言,最简便的修养方法是读书。

修身养性,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大家一致强调的是清心寡欲,保持乐观,是指人在精神上的愉快舒畅和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心理状态;恬淡虚无,是指对名利得失很淡漠,泰然处之;以大局为重,在名利是非问题上要胸怀宽广,不为名利得失所困惑,这样才会身心健康;调和情志,养蓄心神情志,指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思维性反应,中医学将其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七情过度,会损害身心,不利健康。

人们在性情修养需注意的问题上,主要强调的是不要自视清高、盲目承诺、乱发脾气、封闭自己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眼不看不净之事、耳不听不善之音、口不说伤人之语、面不露不悦之容;要丰富生活内容、清心寡欲、知足常乐、胸襟开阔;遇事要冷静,从容不迫,冷静思考和处理问题。

脾气、性格是性情修养的标识。好脾气和好性格不可一日修得,需要日复一日的不断磨砺,需要于一事一物中体悟,不因“善小而不为”。要始终持有一颗平常心,有宽广仁爱的胸怀,知道尊重人、爱护人、团结人、理解人、帮助人,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不仅对待朋友应该有好脾气,虚心接受朋友的忠告,对待陌生人也应该保持君子之风;不仅对待上级应该有好脾气,对待部下也应该谦和礼让;不仅对待有本领的人应该有好脾气,对待能力不及自己的人也应该尊重爱护、坦诚相助。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修养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除了上述的基本内容之外,还有审美修养、职业修养、心理修养等。总体有内容更加宽泛、要求更加高难的发展趋势。(本文节选自我的教育专著《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未完待续

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武宏伟01
教育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