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下)

文摘   教育   2025-01-18 06:17   山东  

4.二战后现代学制发展基本特征。改变过多考虑政治与意识形态要求的做法,越来越多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更多贯彻民主化的原则,保证每一个受教育者公平地分享学校教育资源;努力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妥善处理好普及与提高、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的关系;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多层次、多类型、有弹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和终身化学习要求的学校教育系统。

(二)西方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标。中、小学十分重视青少年创造力的培养;美、英等国特别重视成人教育;重视高级人才的培养;注重实习,实践中铸人才;重视探索能力;注重兴趣的培养。

2.教育方式。大多基于人文思想展开,从小开始培养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言行负责。教师主要是指引者,往往好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欧美国家的小学生常做的家庭作业就是实验报告,研究了什么,怎么做的,观察到什么,有什么结果和结论,参考了哪些文献。研究的对象和问题很小,常常只是一支铅笔的滚动,糖和盐的溶解等等。这种方式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创造了近代和现代绝大多数发明和发现出现在西方的辉煌。

3.教学特点。重视学生个人综合素养的培养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活动能力的获得;重视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重视能力、情感方面的教学。

三、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一)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区别

1.教育理念不同。在中国教育理念中,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西方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我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学生学懂了,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了。所以学生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西方教育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了了,那算是成功,所以西方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2.教育方式不同。西方教育是一种尝试教育,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得出结论;中国教育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在教师一步一步指导下学习实践,得到结论是书本知识,结果很难跳出已有固定模式。

中国的课堂,老师以教授知识为主,学生需要更多的是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强调老师的主观直接指导,强化教师的职责。西方国家课堂更倾向开放式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观表现性,老师根据学生疑惑或是问题来教授课程。简单说来,西方的教育方式更像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咨询互动。

3.课堂教学特征不同。西方是小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及其兴趣和差异、强调师生平等和课堂互动、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知识储备较为薄弱;师生平等。

中方是大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向统一标准看齐、强调教师权威和课堂纪律、注重培养学生勤奋刻苦、遵守纪律、准确性;教学设计扎实、知识点紧凑;注意知识点传授,强调巩固记忆;课堂趣味性较少;尊师重道。

4.成绩含义不同。在西方,学生成绩是综合素质分,一般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教学目的是学以致用,不是分数,分数只是参考值。

在中国,学生的成绩就是笔试的分数。一切唯高分是从,总分低,偏科严重的学生则被埋没。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很容易因为发挥失常,而与大学教育失之交臂。纯粹的应试教育又使大学成了学生舒缓十几年寒窗苦读压力的发泄场,高分低能现象比较严重。

5.家庭教育的关注点不同。中国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关注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很少关心。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相比成绩,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西方如果孩子年满18周岁还和父母住在一起,整个社会都感到惊讶。对于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等名人中途辍学创业在西方父母看来是很正常的事情。

(二)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的联系

1.渊源接近。苏格拉底和孔子都是各自时空伟大的教育家,是中西方教育的启蒙者与开拓者。他们的所思、所为及其所推崇的精神大多相近或相同。

教育作用上看,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勤学苦练才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原本是有差异的,比如有智、愚;有老、少;有孝顺,有不等,但是通过教育,是可以消除这些差别。两者观点基本相同。

从教育目的上看,苏格拉底时期的雅典没有好的领导人,无政府状态严重,领导人是通过抓阄或抽签的办法选出来,苏格拉底十分痛心,为培养治国人才,他付出了毕生精力。孔子时期也是礼坏乐崩,社会动荡,急需一种公认的道德体系来规范社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学而优则仕,是为国家培养德高望重之臣。两者也基本一致。

从教育方法上看,苏格拉底的教育法则为产婆术,即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其教学方式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所以又叫问答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否则会妨碍学生独立思考。注重启蒙教育,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踏实做学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并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举一而反三等。两者也有惊人的一致性。

两大“圣人”思想和行为的差别是在教育内容上。苏格拉底主张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包括天文学、算术、占卜术、宗教等,并告诫学生只有通过锻炼才能使人身体强壮。他的教育内容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孔子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道德框架下的,鲜有自然科学,仁义道德就可安享老天赐予的阳寿之数,并且告诫学生克制,每天修为自己的思想、言行等。苏格拉底教授的知识广博而宽泛,而孔子的内容则相对狭隘,仅仅止步于对的探索,缺乏对自然的探索。

2.精英教育基本达成共识。精英教育的道路必定是常态化的。要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精英,往往需要接受更多勤奋刻苦的“氛围沉浸”。培育精英人才要强调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为己任而不是热衷于单纯的利己主义和物质追求。

“人人平等”是绅士教养的基本理念,而这又是现代精英教育的核心灵魂之一。作为精英的修养,平等往往体现在“人权”与“尊重”上。真正的精英并不会拘泥于形式上的特殊与张扬,应该注重于内在,注重品德与自身能力的提高。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临近,东西方精英教育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精英化高端教育的时代已经到来。

3.各有短长,均需取长补短。我国学生基础知识一般比较扎实,知识面较为丰富,应试能力强,比较能融入环境;综合实践能力欠缺,很少学生能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部分学生可能得不到很好的发展。西方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应用知识能力比较强,大部分学生个性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知识储备较为薄弱,有些学生因为管理相对“自由”,又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纪律性较差,也容易导致极端行为。

我国的直接指导式教育更能带给学生系统完善性的学习,同时即便是没有主观参与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学到东西,但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则明显做的不够;西方教育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对于一些准备不充分或主观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就相当于一种放任。

我国大学自由选课的范围较小,课程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点的教授,实践和实操机会较少,在依靠自主学习的大学时期,所学知识并不十分牢固;西方国家大学学习氛围较为浓厚,专业选择广泛,教授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和课题的自主研究,学生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能循序渐进地牢固掌握知识。

西方的孩子更容易得到褒奖,更容易培养乐观自信的态度,但习惯性的夸奖会使激励效果不再明显;我国较为吝啬褒奖,似乎更能激发学生上进意识,因为夸奖是难能可贵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一些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全文完)

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

武宏伟01
教育学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