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的修养内容
教师修养要“高人一等”,除了具有一般人的修养外,还要有更加专业,更加严格、高难的修养。
(一)师德修养
师德修养是教师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和习惯诸要素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旧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不管是师德认识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信念的确立,还是师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都不可能是短时期的、轻而易举就完成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每一个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炼,做到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质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水平,以适应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特点,从意识上看,它比一般的职业道德有更高的水准;从行为上看,它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有典范性;从影响上看,它比一般职业道德更具有广泛性和深远性。
教师作为育人的主体,师德素养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的教化作用,为此,教师要具有健全的人格,要在思想境界、道德情操上堪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学生;以人格影响人格,以素质造就素质。
图为参观山东诸城东鲁学校的党史教育展厅
教师师德修养是一件牵动千家万户和影响千秋万代的大事,不仅会对学生的心灵、性格与品质造成终生影响,还会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造成影响。
(二)文化修养
教师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要有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通晓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资之深,才能左右而逢源。
教师终身学习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要想学生学得好,必
(三)专业素质修养
①组织管理素质。组织管理是教育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是使教育影响发生作用的组织保证。缺乏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的教师,无论其知识多么广博,都难以完成教育和教学任务。组织管理除了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组织之外,很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良好班集体的组织建设上。教师必须善于计划和安排,要有周详的布置和检查,并形成完好的秩序和制度,造成良好的环境,使学生都认真地去实现教师的指导;要充分地运用学生的力量去推动各项工作,尽量避免教师的包办代替。
②备教材和学生的素质。教师要上好课,必须事先备好课,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新课标,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及要求,使之转化为教师教学的指导思想;了解和研究学生,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了解他们的个性和心理状态,并以此为依据来因材施教。
③教育科研素质。教师在工作中,要善于及时总结自己的经验,并使之不断升华,达到理论的高度;要能够自觉地运用、验证教育理论,从大量的现象中研究探索出规律性的东西;要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为人师表的准则,要求和方法是否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育人过程与手段是否具有育人的功用。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改进工作,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④言语表达素质。言语,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或施加影响的最经常、最重要的形式,是教师的教育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要尽量做到简练明确,内容具体,生动活泼;要合乎逻辑,语法正确,流畅通达,使用普通话;要富于感情,有感染力;言语手段和非言语手段要同时使用。
图为在山东诸城查看教师写作教育情况
⑤现代的技术和广泛的爱好。既要练好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简笔画,掌握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要琴棋书画,吹鼓弹唱,赋诗吟词等都要有所涉猎,无需样样精通,但需样样知晓。教育教学需要“基本功”,学生的个性发展,兴趣和爱好的培养,更需要教师首先具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⑥身心修养。身体健康是革命的本钱,心理健康是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教师劳动是一种充满高度创造性的繁重的脑力劳动,又是一种兼有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所以教师必须有良好的身心素质作保证。身体健康且有一个豁达的胸怀、健全的性格、愉快的心境,就可以融洽人际关系,即使面对困难,也能控制不良情绪,百折不挠、乐观向上,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带动学生。
三、教师修养的途径
(一)修养的途径
中国古代,在如何提高自己的修养,将自己培养成“君子”的途径上,《大学》给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那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句话,就是在疾行一段时间后,放慢自己的脚步,或停下来定定神,一个人只有安静下来,才能冷静地思考,才会有所收获。
孔子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提出了忠告:“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有三种事情应引以为戒:年少的时候,血气还不成熟,要戒除对女色的迷恋;等到身体成熟了,血气方刚,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弱了,要戒除贪得无厌。从字面上看,孔子提出的“三戒”是针对少年、壮年、老年提出的,但这“三戒”对于身处不惑之年的人们来说,更为重要。
现代人认为,个人修养的重要环节与道德品质的结构和道德教育的过程有一定的一致性,可以概括为知、情、意、信、行等五个方面。所谓“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于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判断力的提高。确立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加强道德修养的前提。所谓“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行为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是在“知”的基础上产生,并往往会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取向。所谓“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中,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而作出行为抉择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所谓“信”,即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对某一道德的深刻而有根据的真诚信服及由此产生的对该道德义务的强烈的责任感。确立这个“信”,是道德修养的核心。所谓“行”,即习惯化了的道德行为,是指人们由于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形成一种日常的行为习惯。可见这个“行”,是道德修养的归宿。
修养的目标涵盖较广,大而言之,包括怎样做一个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做一个乐于奉献的集体主义者,做一个有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做一个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小而言之,包括怎么做一个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的合格公民,等等。修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本文节选自我的教育专著《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