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语
英语是一种西日耳曼语,在中世纪早期的英国最早被使用,并最终因其旧有殖民地广阔而成为世界使用面积最广的语言。它是由德国人(Angles)命名的,该部落是后来迁移到大不列颠地区的日耳曼部落之一,称为英格兰。这两个名字都来自波罗的海半岛的Anglia。该语言与弗里斯兰语和下撒克森语密切相关,其词汇已受到其他日耳曼语系语言的重大影响,尤其是北欧语(北日耳曼语),并在很大程度上由拉丁文和法文撰写。
英语已经发展了1400多年。英语的最早形式是由盎格鲁-撒克逊移民于5世纪带到英国的一组西日耳曼语(West Germanic language)方言,被统称为古英语。中古英语始于11世纪末,诺曼征服英格兰;这是该语言受到法语影响的时期。14世纪初,元音大推移(Great Vowel Shift)开始出现。15世纪后期,印刷机被引进伦敦,随后开始印刷《圣经》(国王詹姆士版,the King James Bible),推动了早期现代英语的出现。
自17世纪以来,现代英语在英国和美国的广泛影响下在世界各地传播。通过各类这些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体,英语已成为国际主导语言之一,在许多地区和专业领域中被使用,比如科学,导航和法律。
英语是分布面积最广的语言,并且是世界最多人使用的母语,仅次于汉语和西班牙语。它是学习最广泛的第二语言,是近60个主权国家中的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与英语为母语的人相比,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人更多。全世界有超过20亿人说英语。英语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加勒比海,非洲和南亚的某些地区被广泛使用。它是联合国,欧洲联盟以及许多其他世界和区域国际组织的官方语言之一。
(一)英语的主要特点
1.英语拼写和读音特点。英语拼写很多与读音不相吻合——多个字母或字母组合发同一个音,同一个字母组合可以发多个音。不发音的字母特别多,如debt、ptarmigan、viscount、island、hour、indict等单词都有不发音的字母。
2.拼写无规可循的单词也很多。Czech、Cello、Cafe、One、mnemonic、maugham、Vaughan、chalet、debut等。
3.英语的重音规则复杂。非重读音节中的元音经常弱化变音。重音位置的变化有时会导致词性、词义的改变,比如名词 record (重音在第一个音节)和动词record(重音在第二个音节)。
4.除拼写不规则和重音不固定外,英语单词读音还受语境影响。比如,当逻辑重音不在can /kæn /上时(比如I can go),can可读作 /kən/ 。
(二)英语展望
在未来,英语本身也会出现新的变化,越来越简易是它的发展趋势。中国知名语言学家周海中教授在《二十一世纪的英语特征》一文中作出了大胆预测:到本世纪末,英语的拼写与读音逐渐统一起来;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不规则变化被类推法所改造;多用缩略词、省略句和简短句,造词经济;词性转换极为灵活,表达方式更加简洁、简明;常用词语的重复率相当高;可数名词与不可数名词、及物动词与不及物动词等之间的界限几乎消失。所有这些,将极大地方便人们学习和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
二、汉语
汉语又称华语、中文、普通话等,属汉藏语系,约15亿使用者,现中国大陆地区,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新加坡官方语言,亦是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主要流通于中国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海外华人社区。
汉语是分析语,有三到十五种声调。汉语的文字系统汉字是一种意音文字,兼具表意和表音功能。汉语包含书面语和口语两部分。古代书面汉语被称为文言文,现代书面汉语被称为白话文,以现代标准汉语为规范。
汉语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现代标准汉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有五个声调,在线新华字典现已经收录20959个汉字。
(一)汉语的历史沿革
1.上古。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文字的统一。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秦朝建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2.中古。中古汉语使用于南北朝、隋朝、唐朝和宋朝前期(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等几个方面。
3.近现代。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汉语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分为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八个次方言。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公布《汉语拼音方案》。它是拼写和注音的工具,也是拼写中国地名、人名和中文文献等的国际标准。
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共同发布了《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纲要提出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目标,确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七项主要任务,六项重点工作和十六个方面的举措,提出了八项创新与保障措施。纲要的发布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纲领。(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