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通常是指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创造力等六个方面,即认识能力的总和。它是人们在对事物的认识中表现出的心理性,是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对人的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的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20世纪西方心理学在智力测验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心理学概念。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亚历山大在其论文《具体智力和抽象智力》中首次提出“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我国学者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教学理论方面对非智力因素展开研究的。
什么是非智力因素?目前国内外学界尚无统一界定。较为通行的说法是非智力因素有广、狭之分。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除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指与智力活动密切相关,并且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焦虑、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影响学生学习的心理原因虽说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影响学习的情况有两种:其一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正常智力没有发挥出来;其二是智力因素出了毛病,如注意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等。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的情况也有两种:其一是非智力因素的积极性没有激励和发挥出来;其二是非智力因素所包含的某方面因素产生了问题,如情绪障碍、意志障碍、学习焦虑、人格适应不良等。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互相制约中得到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智力因素制约着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具有敏锐、精确的观察力,也就形成他性格的理智属性;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也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展,如一个人对学习的责任感、坚持性、自信心和自制力等性格属性,会支持他刻苦顽强地学习,从而智力也就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获得应有的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学生在学校读书时,曾被认为是智力出众的学生,毕业后却没有什么作为,说明智力高的不一定就能成才。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会条件外,还取决于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可以对智力因素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的积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干扰的或妨碍的消极作用,使智力因素在认识活动中无法正常发挥。如果两个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同,但他们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差异,一个学习目的明确,有“我要学”的兴趣,勤奋、自信心强等;另一个学习目的模糊,存有“要我学”的应付态度,懒惰、松懈、自卑等。那么虽然这两个孩子智力水平相同,但是学习效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没有超常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刚毅坚强﹑百折不回的精神,即使有非凡的智力,要取得成功也是不可能的。
在学习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智力因素接收、加工、处理各种信息,属于认识活动范畴;非智力因素一般不直接参与学习活动,但它们是学习活动的推动者和调节者,属于动力系统。没有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智力活动,也没有不体现智力水平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在人的成功过程中,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密切结合。
四、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
学业不良的学生的表现大体是:思考不积极,不肯或不善于动脑筋,经常回避那些需动脑的习题,思维有惰性,注意力不易集中,易分心;对直观教材的记忆优于对语言教材的记忆;善于机械记忆和不善于逻辑思维等。
学业不良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表现是:不专心听讲,不发言,想入非非,答非所问,心神不宁,字迹潦草,拒绝合作,乱写乱画,见异思迁,难以安下心来听讲,情绪忽冷忽热,躲避教师眼神,眼高手低,不懂装懂,对实验和观察不感兴趣,动辄离座。
学业不良的学生在家里的主要表现是:讨厌上学,常以身体欠佳逃避上学;伏案读书时间短促,读书不能专心致志,常常边玩边学;作息无规则,书桌杂乱不堪,不想翻开书本;对功课不闻不问,无学习计划,看电视或玩游戏入迷,不想把发还的考卷给家长看。
上述学业不良的学生的表现主要与不良的非智力因素有关。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主要有需要、动机、目标期望、结果分析、态度与价值观、自信心、习得性无力感等。
(一)学习需要和动机
1.学习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的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不平衡心理状态,它反映了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
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就是这种需要在学生身上的主观体验,表现为好奇、兴趣、爱好、学习的理想和信念等。正是这种对学习对象的好奇、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学习活动的爱好,以及对学习的理想和信念构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驱动力。也可以说,学习需要是使学生产生某种学习、维持某种学习行为的根本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力,简称为学习驱力。但是,仅有学习需要还不足以使学生产生学习行为,只有学习需要转化为学习动机之后,学习行为才会产生。
2.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所激起,并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状态;是直接推动并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满足其学习需要的一种内在过程。一个学生是否想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得以体现。
一般而言,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是一致的。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就不一样,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学习优秀生的学习动机不但内容较广,而且水平较高,他们既有近期的具体目标,又有远期目标,两种目标有机结合从而取得好成绩;优良的成绩又强化了原有的学习动机,成为进一步进行学习的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进取。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内容较窄,水平较低,往往只有近期目标,或者只有空泛的远大目标,两种目标的脱节造成学习成绩不良;不良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原有学习动机削弱或消退,出现厌学或自暴自弃等现象。(未完待续)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