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习中遇到难题要注意的问题
1.多角度分析难题。每一门知识都会有难点和疑点。遇到难题时,首先要冷静思考,从多个角度分析难题,明确问题所在,找出问题的核心症结,了解问题产生的背景。要仔细读题,至少读三遍,明确题目涵盖的知识点,把已知条件找出来。然后,通过对应知识点和已知条件寻找解题思路。还可以提问方式反向思考来寻求解题的突破口,有时换个思维角度,难题可能就变得容易理解了。
2.多侧面寻找难题原因。学生在解答基础题时,一般不会感觉难的原因是出题思路单一,考查知识点也只有一两个,而且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都比较容易理解。但难题却是不但出题思路复杂,考查的知识点也多,一道题,是多个知识点的整合。如果学生对考核的某个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掌握不准确,就会影响整个题目的解答。
平时学习中遇到难题,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应学会寻找题难的原因,以便扬长避短。一般情况下感觉题难的原因主要有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灵活;题目理解不全面、有偏差,审题时可能漏掉了某些关键信息,甚至是把一些知识点记混淆了,因此知识点的解法很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已知题目条件看不懂、不理解;解题思路不熟、速度慢,对考点相关信息回忆太久,解法反应太慢等。
3.多途径训练难题解决能力。要解决难题,先要把简单题做好。平时学习要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从思维角度说,要训练逆向思维,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分解思维,将大问题分解成小任务,逐个击破;类比思维,通过比较和借鉴类似问题的解决经验,快速找到解决方案;形象思维,通过表象、联想和想象来解决问题;抽象思维方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来解决问题等等。从方法角度说,当遇到难题,理不清解题思路时,要学会寻求帮助,不耻下问;学会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可以拓宽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查找资料,利用书籍、网络等资源,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以便对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等等。
4.学会把难题转换成常规题型。所谓“题难”,之所以“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题目不符合常规,平时见到的题目解法不适用这道题的解法。此种情况可尝试根据题目问法把难题拆分或者转换成常规题型,因为有时难题其实就是几个常规题型的组合,也可尝试将题目分解成几个部分,看看是否有熟悉的部分,这样可以找到解题的线索。
把繁琐的问题简单化,是数学解题环节所广泛使用的思维方式,就是把不容易去解决的问题利用对问题本质的分析,整合为最基础的问题,再去求解。可以将一般的思维方式转换成逆向思维方式,经常训练按照此方式去分析数学问题,且对问题用逆向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样不但能够深化其对可逆知识的掌握,还能够全面提升思维的灵活度。
(三)考试中遇到难题要注意的问题
1.保持冷静。中高考不仅是知识与智慧的激烈比拼,更是一场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当遭遇难题或一时无法解答的题目时,容易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此时,不要慌张,要保持镇定自若的心态,切不可惊慌失措或轻易放弃。应坚定信心、保持耐心,尝试从不同维度思考问题,积极调动所学知识储备,全力寻找解题突破口。
2.仔细审题。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和条件,注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关键词,排除干扰因素,确保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是正确的。要根据平时掌握的考试内容与形式,识别题目所考察的知识点与相关题型,准确把握考察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解题,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还要注意审题时间,避免在审题上花费过多时间。
3.变换方式。遇到难题时,要勇于改变思维方式,尝试新方法。有时候解题思路可能比较隐蔽或复杂,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如果实在找不到思路,可以试着变换角度或思维方式,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4.把控时间。在考试中,要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实际能力,合理分配时间。对于难题,如果确实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解决,要学会暂时跳过,待到把其他题目做完后,如果还有时间再来重新研究解决。千万不要因在难题上花费过多时间而影响其他题目的解答和校对。关键时刻,也要学会放弃。
5.不留空白。对于不会做的题目,尽量不要留下空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回答问题。即使回答不准确或不完整,也许能够得到一定的分数。(全文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平台,微信公众号是B8352389W
作者简介:武宏伟,教育学者,山东省诸城市专职教育顾问。历任团委书记、教务处主任、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深圳市继续教育课程开发及授课专家、湖南卫视教育顾问、北师大教育论著写作导师、学校品牌研究院副院长、教育杂志副总编等职。个人专著有《心与教育的对话》《教育的是是非非》《大教育要从小教育说起——草根教育家说给教育工作者的话》《“三者”合一教语文》《教师必学的16堂修养课》《为孩子立榜样》《满眼教育总关情》《学校管理重难点解答》《班级管理重难点解答》等多部;公开发表教育教学研究性文章500多篇;到全国各地讲学300余场;开设教育教学研究性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产生良好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