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检在审阅报告时,遇到了一例EB病毒早期抗原IgA抗体和IgG抗体同时阳性的患者,这样的结果引起了小检的注意。
在后续进一步检测中,发现该患者EB病毒VCA抗体IgG和EB病毒核抗原IgG抗体均为阳性。
面对这样多重阳性抗体的患者,怎样理解EB病毒各个抗体之间的关系,怎样区分他们出现的先后顺序,这些阳性结果又说明了什么疾病,这些问题引起了小检的思考。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为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IV型,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DNA病毒,主要侵袭B细胞。EB病毒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约90%以上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EB病毒感染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V感染、EBV相关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等。此外,EBV还是一种致肿瘤病毒,与淋巴瘤和鼻咽癌都密切相关。
“接吻病”这个词来源于欧美医学专家的“口语”或“科普”,专指EB病毒初次感染后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在国外,人们习惯性称IM为“mono”。EBV初次感染后可以在人体表现为IM或者称“mono”。在欧美国家,IM的主要发病人群是青少年,被感染的主要途径是接吻,所以接吻病就成为了IM的代名词。由此可见,EBV通常通过体液特别是唾液传播。同时,性接触、输血和器官移植期时,EBV也可以通过血液和精液传播。在日常生活中,EBV也可通过被“传染源”最近使用的物品如牙刷或杯子来传播(注意,EBV不能在这些物体上复制繁殖,但是它可以在这些湿润的物体上保持病毒活性也就是传染性)。
目前临床所测抗EBV抗体,主要是针对病毒的衣壳抗原(VCA)、早期抗原(EA)和核抗原(EBNA)。
在EB病毒原发感染过程中首先产生针对VCA的IgG、IgM;在感染后期,抗EA-IgG出现;在恢复期晚期,抗EBNA-IgG产生。另外,抗VCA-IgA和EA-IgA阳性提示持续性EBV抗原刺激,常用于EBV慢性活动性感染和相关肿瘤的诊断和监测。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俗称传单,它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的三联症状是发烧、咽峡炎及淋巴结肿大,同时也可以见到肝脾肿大、急性肝损害以及外周血的淋巴比例增高,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异淋大于10%或绝对值> 1.0×10^9/L具有诊断意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但是也有少数会呈慢性,可以出现失血等重症。
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EBV抗体检测是诊断IM的金标准。
鼻咽癌NPC
NPC是目前最为明确的与EBV感染相关的人类上皮性肿瘤,在流行地区,WHOIII型非角质化未分化(主要亚型)NPC肿瘤组织中几乎全部可以检测到EBV基因组。抗VCA-IgA早已经被证实是有助于NPC筛查诊断的一个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同时,抗VCA-IgA与EA-IgA的联合检测,可将其辅助诊断NP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到85%以上。
EB病毒感染可以进行哪些实验室检测呢?
EB病毒感染后白细胞可正常或降低,然后逐渐升高,一般为(10-20)×10^9/L,也有可能高达(30-50)×10^9/L;EB病毒感染后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可达到10%-30%,EB病毒感染后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或绝对数超过1.0×10^9/L,具有诊断价值,异型淋巴细胞多在EB病毒感染后数天出现,通常持续2周左右;EB病毒感染后可以出现多种抗体,原发性EB病毒感染首先产生针对衣壳抗原的抗体IgM和IgG,IgG抗体在EB病毒感染后3-4周达到高峰,可持续3-6个月,是新感染或EB病毒活跃增殖的标志,恢复期可以出现抗核抗体;嗜异性凝集试验,一般是用绵羊或马的红细胞进行凝集试验,可以检测EB病毒感染者血清中的IgM嗜异性抗体,该抗体效价≥1:64对于EB病毒感染有诊断意义,如果2周后测定效价上升4倍诊断的意义会较大;检测标本中EB病毒的DNA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外周血EB病毒载量在2周内达到峰值,随后较快出现下降,病程3周左右消失。EB病毒DNA阳性提示机体存在活动性EB病毒感染,需要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