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Maria Orlova
差点忘记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想想还是应该说点什么,就写篇小文章略谈几句,更多的,在之前的文章《人永远是未完成的,学习也是如此》中谈到过了。
读书看上去每个人都会,事实上,却不一定真的都会。尤为奇妙的是,每到读书日,总会呈现出一种十分火热的读书氛围,全国各地都围绕读书展开各种各样的活动,但很少有人去想,我究竟想清楚读书这件事没有,读书应该怎样去读,我做到了吗,将来又能够做到吗?
读书这件事其实很多时候是被误解了的。
我们总认为自己喜欢读书,却往往又更喜欢拿读书和别的事情做比较,认为读书不过如此。最明显的一种观点就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逻辑上很难说得通的一点是,你要做出这种比较,首先你得读得了万卷书呀!有人也许要说,我读的书哪怕没有万卷,也有五车,我有资格做这种比较。恕我直言,只能说现代社会的书籍真的太丰富了,但在这书籍的浩渺烟波中却很少有人发现,自己哪怕爱读书,读书的方法也是有问题的,读的书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爱读的,一生沉浸在某些种类的书籍里,没有难度,没有突破,在认识读书这件事上也没有超越性。
其实读书本来就是一件艰苦的事,其痛苦程度不亚于世间其它任何事情。它既不是消遣,也不是一种纯粹工具,或者你到达别处所能利用的桥梁或捷径,首先你要这样看待它。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我们要让我们几十年的生命向下扎根,以应对人生的风雨。人的生活是艰苦的,生命无根却有八面来风。如果一点苦功不愿下,又怎能奢望不劳而获?人不能同时奢望伟大和舒适。其实用不着伟大,哪怕平凡地活着,也是要下苦功的。
其次,我们应当把读书看作是一个严谨的训练过程,需要从基础做起。许多人其实是耐不住读书的寂寞的,也不明白对读书这件事来说真正的基础是什么。在许多人的理解中,读书过程的基础就是指我们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这个看法并不准确。我们整个读书过程的基础并不是轻松愉快的反而是一种日复一日枯燥严谨的训练,你要不断选择一些你可能并不喜欢并且具有相当难度的书籍去阅读,去积累,不断扩大自己阅读能力的边界,如此才能产生深度的思考,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甚至一生都需要不断夯实这个基础。一旦具备了这个基础,你就不会再轻易陷入自满,觉得自己学富五车,往往却又轻视读书;也不会陷入被鸡汤俘获又再度疑惑的无休止的过程,你就是那个“不受人惑的人”。
鸡汤不是不能读,轻松愉快的书也不是不能读,但那不是全部,更不足以作为人生的址基。举个例子,陆宗达先生曾说,一切学术文学应以训诂为址基,无训诂章句不足以研讨文学,无文学无以加深训诂章句之理解。有了这个基础才能相辅相成。但搞文学搞学术的人往往容易忽视基础,导致学问空疏,我们公号的上一篇文章《说说“风余”“诗母”的词义兼与田晓菲教授商榷》所谈的就是这一类的问题。但细究起来,即便懂训诂不懂音韵也不行,给《尔雅》作注的郝懿行都说,不懂音韵,是人生一大憾事,也确实影响到他的研究。大家都知道,训诂学和音韵学是整个文学与学术中最令人望而生畏的学问,要想学好须得经过长期艰苦的训练,非耐得住寂寞的人学不成。在这个长久的训练过程中,一个人得以成为有基础的人,他再去拓展自己思想和治学的边界,就会很有成就。这只是一个例子,要说明的是无论你所学是哪个专业,甚至你学不学所谓的专业,如果你用读书所下的艰苦的功夫来训练自己,一定会跟读书消遣的人有所不同,哪怕他真的用消遣的态度读过五车读起来没有任何难度的书。
人们喜欢鸡汤,喜欢轻松获得某种思想,是因为觉得不费脑力,仿佛轻而易举就掌握了大道理,可是世上的事哪有这么轻松的,你没有磨砺过自己的大脑和自己的躯体,这些轻飘飘的东西都没有用,关键时候它起不了作用。我爸总是跟我说,厚植生命沃土才能让满山花开,人一生需要做的就是厚植自己生命的沃土,不断向下扎根,不断淬炼磨砺,才能在风雨来时立于不败之地。人生就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轻松掌握大道理的想法是懒惰更是肤浅,它带不来一个人根本的改善,人要在这天地之间立得住,没有基础不行。当你体会到这个基础之难得,也就不会再轻浮地轻易地拿读万卷书这件事,和其它的事做比较,因为你的胸襟气象已是不同了。
当然,一个人能够持之以恒地努力,日复一日坚持一种枯燥严谨的训练,也是一种天赋,几乎是不可强求的。
文
张梦石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不忮不求,不刚不柔。
汎彼柏舟,亦汎其流。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