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charan sai
最新出版公布的张家山336号墓汉简资料,有一篇《盗跖》,和《庄子·盗跖》篇可以对照。前不久看到孟蓬生教授的文章,里面提到下列句子里的“不难”这个词:
柳下季曰:“先生言曰:‘为人父者必能诏子,为人兄者必能教弟’,若子不听父之诏,弟不受兄之教,则唯先生之辩,将奈之何?且夫跖之为人也,心如涌湶,意如飘风,强足以歫谏,辩足以饰非。顺其心则喜,逆其心则怒,不难辱人以言。先生必毋[往]也。”
其中“不难”两个字,在传世本的《庄子·盗跖》篇中,写作“易”。按说这不是个问题,“不难”就等于“易”嘛,意思正好契合。整理者大概也觉得没什么可说,虽然出了注,却只是指出这个“不难”在传世本作“易”。但孟蓬生教授在他的《张家山汉简〈盗跖〉释文订补》一文(“语言与文献”微信公众号首发,2023.3.25),却说“不难”当读为“不戁”或“不惮”,意为“不畏”。
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不难”这个词常常见于古书,果然,顺手搜了一下,就搜到很多:
1、《左传·成公二年》:“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说的就是人很容易自己赴死,让君主逃脱危难。
2、《韩非子·说林》:“且桓公得管仲又不难,管仲不死其君而归桓公,鲍叔轻官让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难明矣。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背死君而事其雠者,必不难夺子而行天下,不难夺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难夺其君国矣。”说的是齐桓公很轻易就得到了管仲。后面还说,“已得管仲之后,奚遽易哉”,意思是得到管仲之后,就很轻松了吗?“易”和“不难”对文,可知“不难”即“易”。最后两句说,那种背弃死去的君主而侍奉死去君主仇人的人,也会“不难”夺去君主的政权。这些“不难”都是指容易、轻松,其内涵除了客观条件容易之外,还包括心理上的容易,即没有心理负担。
3、《韩非子·说疑》:“若夫关龙逢、王子比干、随季梁、陈泄冶、楚申胥、吴子胥,此六人者,皆疾争强谏以胜其君。言听事行,则如师徒之势;一言而不听,一事而不行,则陵其主以语,待之以其身,虽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说的是古代六位贤人,都喜欢对君主强谏,君主不听就马上发怒,杀头破家都“不难为”,意思是为了达到劝谏君主的目的,什么代价都不怕,杀头破家对他们来说,是可以很轻松接受的后果。
4、《淮南子·人间》:“太宰子朱待饭于令尹子国。令尹子国啜羹而热,投卮浆而沃之。明日,太宰子朱辞官而归。其仆曰:‘楚太宰未易得也,辞官去之,何也?’子朱曰:‘令尹轻行而简礼,其辱人不难。’”说的是太宰子朱看见令尹子国的行为举止,就知道这人轻率易怒,所以子朱说他“轻行而简礼”,其中的“轻”和“简”,都有“易”的意思,和“不难”反义对文。
5、《说苑·权谋》:“过礼则国家疑之,且苟不难下其臣,必不难高其君矣。建是以知夫子将为乱也。处十月,白公果为乱。”说的是很轻易对自家臣子屈尊的人,一定也很轻易凌驾于自家的君主之上。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列举不完,那疑问就来了,这么简单的问题,孟蓬生教授为什么还要另立新说呢?可能因为在语感上,“不难”这个词有点啰嗦,你直接写“易”不就行了,为何要床上叠床,用否定形式来表达呢?我们因此会觉得,古人没必要这么啰嗦,假如他们在文章中不用“易”,而用“不难”,肯定有什么深意。加之正好对古书上数量繁多的“不难”这个词印象不太深,就会本能地另立新解。
我个人觉得,古人一度喜欢用“不难”代替“易”,大概是一种比较委婉的措辞,就如我们今天说:“那件事不难,你去办吧。”“那件事不算难啊,你怎么也失手了。”“这次考试又不难,你怎么马失前蹄了。”就比“那件事很容易啊”“这次考试很容易啊”这类措辞要委婉一些。否定式可以降低言语的攻击性和对抗性,就如我给学生改作文,如果我认为写得很差,我连“写得比较差”都不会说,甚至我也不会说“写得不好”,我一般会说“写得不是太好”,学生听起来,就会觉得虽然“不是太好”,但肯定“还算好”,我就不会得罪他。
另外,如果对“难”这个词义了解得更深一些,也许对我们的判断有帮助。由此我想顺便谈谈“难”的词义来源,按照《说文》,“难”的本义是一种鸟,和“苦难”“困难”没有任何关系,但它为什么会有“困难”“苦难”的意思呢?其实是因为其声音中携带的词源义。在古代,“难”是泥母字,也许是这个舌面鼻音声母自身的发音特点,让它具有“软烂”“泥泞”“浓厚”“重迟”的内涵,《诗经·桧风·隰有苌楚》:“猗傩其华。”毛传:“猗傩,柔顺也。”《楚辞·九辩》王逸注、《九叹》《惜贤》王逸注,都引作“旖旎其华”。《释名·释饮食》:“臡,胒也,骨肉相搏胒无汁也。”这类“难”声字和“尼”声字互换的现象,证明“难”和“泥”的词源有关。“臡”字古书上训为“带骨的肉酱”,其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肉泥”。这种软烂的意思,引申出了“困难”的意思,困难,就像陷在泥泞中一样(泥泞两字的声母也是舌面鼻音)。《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刘宝楠《论语正义》引东汉学者包咸说:“泥,泥难不通。”“泥难”两字连用,也可说明它们的词义相近。因此,我们可以说,“难”之所以有“困难”的意思,是因为它的“软烂”“泥泞”这类词源义。后世还有一个“滩”字,指河海边泥土“沉积”“淤积”的地方,淤积和泥泞意思是相关的。
“难”的这类词源,让我想起秦汉古书中常见的“重”字,“重”的本义是“厚重”,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困难”“不易”的意思,比如在《汉书》中,例子就数不胜数:
1、《汉书·刑法志》:“父母妻子同产相坐及收,所以累其心,使重犯法也。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媿辱焉。”颜师古注:“重,难也。”说的是株连三族,可以让人自爱,“重犯法”,也就是“难犯法”,不“轻易”犯法。
2、《汉书·淮南王传》:“厉王以此归国益恣,不用汉法,出入警跸,称制,自作法令,数上书不逊顺。文帝重自切责之。”颜师古注引如淳曰:“重,难也。”意思是,淮南厉王有很多不法行为,文帝“重”亲自指责他,也就是“难”亲自指责,不“轻易”指责他。
3、《汉书·孔光传》:“上重违大臣正议,又内迫傅太后,猗违者连岁。”颜师古注:“重,难也。”意思是哀帝难以拒绝大臣公正的议案。
《汉语大字典》“重”字下有“慎重、谨慎”的义项,引辞例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颜师古在此的注释就是:“重,难也。”《汉语大字典》用现代汉语把它训为“慎重”,本来也没错,“谨慎”和“难”“不轻易”意思相近;但这个义项的后面部分,它又说“引申为不轻易,难”,并列举了上面我们举的《孔光传》辞例,同时又引颜师古注“重,难也”,这就首鼠两端了。其实这两个辞例的“重”并没有区别。为了方便理解,可以径直解释为“以……为重”或“以……为难”。
总之,“重”和“难”之所以意思一样,是因为“难”的词源和“重”的词源相近,都有“浓厚”“重迟”的意思,理解了这个词源义,我们看到古书中常常看到的“不难”,就不会武断地破读它,不会求之过深,一定要给它赋予一个新解。
还有学者认为,古书“难”常有“患”义,简文《盗跖》的“不难”也当解释为“不患”。并举例《说苑·善说》:“夫登高临危而目不眴,而足不陵者,此工匠之勇悍也;入深渊,刺蛟龙,抱鼋鼍而出者,此渔夫之勇悍也;入深山,刺虎豹,抱熊罴而出者,此猎夫之勇悍也;不难断头,裂腹暴骨,流血中流者,此武士之勇悍也。”作者把“不难断头”解释为“不患断头”,也是多此一举。假如我们把“不难断头”理解为“不以断头为难事”;或者用“重”替代进去,改为“不重断头”,理解为“不以断头为重”,不是更好吗?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