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胥”为什么训为“蟹醢”?

文摘   文化   2024-05-28 11:33   广东  



图源  | pexels

摄影 | zhang kaiyv‍‍‍‍‍‍‍‍‍‍‍‍‍‍‍‍‍‍‍‍‍‍‍‍‍‍‍‍‍‍‍‍‍‍‍‍‍‍‍‍‍‍‍‍‍‍‍‍‍‍‍‍‍‍‍‍‍‍‍‍‍‍‍‍‍‍‍‍‍‍‍‍‍‍‍‍‍‍‍‍‍‍‍‍‍‍‍‍‍‍‍‍‍‍‍‍‍‍‍‍‍‍‍‍‍‍‍‍‍‍‍‍‍‍‍‍‍‍‍‍‍‍‍‍‍‍‍‍‍‍‍‍‍‍‍‍‍‍‍‍‍‍‍‍‍‍‍‍‍‍‍‍‍‍‍‍‍‍‍‍‍‍‍‍‍






昨天一位朋友问我,为什么“胥”会有“蟹酱”的意思,它在字典里的几个义项,比如“片刻”“全、都”“小吏”“互相”“快乐”“观察”等也互不相属,怎么回事啊?


我决定首先从《说文》讲起。《说文·肉部》:“胥,蟹醢也。”段玉裁注说:


《庖人》:“共祭祀之好羞。”注:“谓四时所为膳食,若今荆州之䱹鱼,靑州之蟹胥,虽非常物,进之孝也。”《释名》曰:“蟹胥,取蟹藏之,使骨肉解之,胥胥然也。”《字林》云:“胥,蟹酱也。”按郑云作醢及臡,必先膊干其肉,乃后莝之,杂以粱曲及盐,渍以美酒,涂置甀中,百日则成。许云蟹醢,作之当同也。《释名》所云则似今之醉蟹,似刘说长。蟹者多足之物,引伸假借为相与之义。《释诂》曰:“胥,皆也。”又曰:“胥,相也。”今音相分平去二音为二义,古不分。《公羊传》曰:“胥命者,相命也。”《榖梁传》曰:“胥之为言犹相也。”毛传于“聿来胥宇”“于胥斯原”皆曰“胥,相也”,此可证相与、相视古同音同义也。《小雅》“君子乐胥”,毛曰:“胥,皆也。”贾谊书引此诗云胥,相,此《尔雅》皆与相同义之证也。《方言》又曰:“胥,辅也。”《文王》“胥附先后”是也。


段玉裁这段注释,有的看法很精湛,有的看法我不赞同,值得疏证一下。


其实训为“蟹酱”的“胥”,在先秦及两汉文献中并无实际用例,只出现在《周礼·天官·庖人》郑玄注里,上引段玉裁注提及,“荆州之䱹鱼”与“青州之胥醢”并列;到张揖的《释名》,又进一步发挥:“蟹胥,取蟹藏之,使骨肉解之,胥胥然也。”吕忱最终定性:“《字林》云:‘胥,蟹酱也。’”一般来说,字书上没有实际用例的义项,多少有些可疑。从词义系统来看,从“疋”声的字和“蟹”好像并不发生关系,那“胥”怎么能训为“蟹酱”呢?因此,“胥”很可能代表的是一个跟“醢”“酱”意思相关的词。要找到这个意思相关的词,可以求助同源词。以声类求之,“胥”可能记录的就是“菹”,或者至少和“菹”同源的一个词。


从古音来看,“菹”是庄母鱼部字,“胥”是心母鱼部字,韵部相同,声母都是齿音,相当接近。《说文》:“菹,酢菜也。”所谓“酢”,和“菹”的古音很近,其实就是同源词,文献上训为酸菜,笼统地讲,就是剁碎后加醋糅合密封发酵的菜,虽然从“艸”,其实也包括肉。《礼记·少仪》曰:“麋鹿为菹,野豕为轩,皆䐑而不切。麋为辟鸡,兔为宛脾,皆䐑而切之,切葱若薤,实之醯以柔之。”郑注:“此轩、辟鸡、宛脾,皆菹类也,酿菜而柔之以醯,杀腥肉及其气。”也就是将各种动物切片,加上佐料,再用醋糅合,这种东西都可以叫“菹”。


“醯”是“醋”的古称, “醋”“酢”是异体字,两字都和“菹”音近,可以看出,它们其实也都是同源词。而所谓“荆州之䱹鱼”的“䱹”,又是“鲊”的异体。《集韵·马韵》:“䱹,《说文》:‘藏鱼也。’……或作鲊。”《释名》:“鲊,菹也,以盐米酿之如菹,熟而食之也。”和“菹”的词源义是一样的,都是指切碎后用醋糅合,再密封发酵的食物。不管原材料是鱼、肉还是蔬菜,都是一回事,只是临时换个“鱼”“肉”“艸”的意符而已。《说文》:“醢,肉酱也。”也是指密封发酵可以长期保存的肉,和“菹”同,这应该就是和“菹”音近的“胥”在《说文》中训为“蟹醢”的由来。


因此,《说文》“胥,蟹醢也”的“胥”应当是“菹”的同源词,甚至包括“酱”也是。从上古音来看,“菹”是庄母鱼部字,“酱”是精母阳部字,声母都是齿音,韵部鱼阳对转,古音极近。《说文》:“酱,盬也。”《周礼·天官·膳夫》:“酱用百有二十罋。”郑玄注:“酱谓醯、醢也。”孙诒让正义:“江永云:酱者,醯、醢之总名。”并指出,醯主酸,醢主咸。炮制方法却是一样的,都是细切密封,加醋或加盐炮制。当然,在汉代,酱和菹的词义已经分化,但从声韵和词源义分析,还是能看出它们之间有亲缘关系的。


所以,郑玄注《庖人》所谓“荆州之䱹鱼,青州之蟹胥”,后一句应该意为“青州之蟹菹”。和上文的“鲊”实际上也是“菹”的同源词一样,其实也可以临时换个意符,表示不同的原材料。只是鱼类好办,加个“鱼”为偏旁就行,“蟹”在古人眼里,可能不属鱼类,所以从“虫”,但为什么郑玄不把“胥”写成“蝑”呢?的确有写成“蝑”的,《广韵·禡韵》:“蝑,盐藏蟹。”《集韵·禡韵》:“蝑,蟹醢。”


但我怀疑,这是后世编字书的人根据郑玄的解说新造的字形。


至于段玉裁注说,“胥”是“醉蟹”,肯定靠不住,他还说:“蟹者多足之物,引伸假借为相与之义”,也颇为牵强,不可信从,之所以他会这样理解,恐怕就是过分相信“胥”的“蟹醢”之义,以为“胥”和“蟹”有关系,殊不知“胥”表示的只是“菹”的词义。甚至我怀疑“蟹”本身可能是“解”的误字,古书上“解”和“沮”常连用。《汉书·赵充国传》:“间者匈奴困于西方,闻乌桓来保塞,恐兵复从东方起,数使使尉黎、危须诸国,设以子女貂裘,欲沮解之。”王充《论衡·非韩》:“齐有高节之士,曰狂谲、华生,二人昆弟也,义不降志,不仕非其主。 太公封于齐,以此二子解沮齐众,开不为上用之路,同时诛之。”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也写成“沮懈”,王符《潜夫论·劝将》:“今吏从军败没死公事者,以十万数,上不闻吊唁嗟叹之荣名,下又无禄赏之厚实,节士无所劝慕,庸夫无所贪利。此其所以人怀沮懈,不肯复死也。”


因此,我怀疑“解”和“沮”意思有相通之处,从单独词义来看,“沮”最常见的义项是“阻止”,《小雅·巧言》:“君子如怒,乱庶遄沮。”毛传:“沮,止也。”而在汉代,“解”训为“止”也是常训,《汉书·五行志上》:“归狱不解,兹谓追非,厥水寒,杀人。追诛不解,兹谓不理,厥水五谷不收。大败不解,兹谓皆阴。解,舍也。”颜师古注引张晏曰:“解,止也。”《长沙五一广场出土的东汉简牍》:“李叔在临湘解止主人姓名所在。”“解”“止”两字也合用。一般来说,酿造葅醢都用密封的方法,阻止它和外面接触,所以《释名》说:“菹,阻也,生酿之,使阻于寒温之间,不得烂也。”《声类》:“菹,藏菜也。”


这么一来,《说文》:“胥,蟹醢也。”可能原文是“胥,解醢也。”其中“解”和“胥”是近义词,修饰“醢”,当然,我这个猜测没有坚实证据,但“胥”和“蟹”的词义本来无关,我想是可以肯定的,所谓“蟹者多足之物,引伸假借为相与之义”靠不住,其实“胥”既然是“菹”的同源词,那很容易就会想到,它记录的是和“菹”同声符的“助”,“助”不就是相与和帮助吗?哪需要那么迂曲呢。





风流天下闻
学者、作家


 往期热文 ‍‍‍‍‍


    

先秦典籍中训为“夭死”的“札”是不是来自南亚语?

谈谈《史记》所谓“楚人谓桥曰圯”的“圯”

说说古代跟旌旗有关的词

说“殳”和“祋”

说说表示颜色义的“朱”的词源

成语“守株待兔”的语言学内涵

也谈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学佴”

古代的大棚蔬菜养殖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小者不窕,大者不摦”正诂

《盐铁论》“杠樠之寝,床栘之案”试释


律簇书吧
位于地王大厦G401,集图书销售、咖啡茶点、场地租赁、活动沙龙于一体,是深圳首家以法律·金融为主题的社交书吧——新古典美式风格;藏书万余本;供应饮品及轻食;内含专业的会议洽谈场地;长期举办沙龙、讲座、分享会...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