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鞋子

文摘   文化   2024-01-29 11:33   广东  



图源  | pexels

摄影 | Maksim Orlianskii








鞋子,古代最常见的称呼是履。金文的“履”,字形上为“页”,表示人头,下为“止”,表示人脚,会一个人用脚踩踏之意,可知“履”的字源。古人给鞋子分了好多种类,说单底的鞋子叫“屦”,若在鞋底下加一层鞋底,形成所谓复底,这种鞋子叫“舄”。这只怕也是强生分别,大概是看到“舄”和“藉”音近,而“藉”有“枕藉”义而产生的联想。其实鞋子的词义来源就是“藉垫”,垫子本身隐含“重复”义(它和被垫的东西形成重叠),所以“舄”加个“石”旁作“磶”,就指柱子下的础石,础石不就相当于柱子的垫子吗?还有《急就篇》里提到的“麤”,唐代颜师古注说是专指草鞋,我认为其古音和“藉”相同,其实词源义依旧来自“藉垫”。在古书上,“履”“屦”“舄”都有“践踏”义。当然,这不妨碍后来它们被强行分配了不同的意义和功用。   


古代没有松紧带这种东西,所以鞋子都有鞋带。有钱人会给鞋子装饰上金银珠宝,《晏子春秋》里说,齐景公的鞋子,用黄金作鞋带,以白银为装饰,还缀满珍珠,因为太重,走路都很吃力,这真是花钱买罪受。另外,黄金是金属,怎么能做鞋带?大概是打制成项链的形状。


以前看农村题材的电影,往往有女孩给心上人做鞋的情节,鞋底的材料是硬纸板和布,层层叠叠,用针线密密地纳,但其实古代有钱人早就穿皮鞋了。《汉书》里讲,汉文帝就喜欢穿皮鞋,只是那时的皮鞋还没有现在这样的橡胶底。


富贵人估计都习惯穿皮鞋,或者丝鞋,普通人估计也就是穿草鞋的居多,但草鞋易朽,在家穿也不便,因此有木鞋,一般叫木屐,好像提到“屐”,必须跟“木”搭配似的。其实《说文》说:“屐,屩也。”而“屩”这种东西,《释名》说:“屩,草屦也。屩,蹻也,出门著之,蹻蹻轻便,因以为名。”看来“屐”也可以是草鞋。但古书上提到“屐”,确实以木质为常,屐下有两道横木条,称为齿,靠近鞋尖的那道称前齿,靠近鞋跟的那道称后齿,齿有的很高,穿起来像踩高跷似的。我怀疑这才是“屐”之得名的理由,《说文》说“屐”从“支”声,支者,支撑也,和举高意思相近(当然,普通鞋履的词源义“藉垫”,本来就和“高”相因,但词义最后有分化,有的字形尤其表示“高”义)。《说文》:“蹻,举足高也。”和“屩”应该是同源词,都从举高得名。因此,“屐”和“屩”是一物,都指鞋底有齿的木鞋。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四:“木屐,《三苍》:‘木屩也。’”“屐”“屩”可以连用,《太平御览》卷八二引《庄子》:“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屐屩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这个“屐屩”,今本《庄子》作“跂蹻”,是同音混用。陆德明《经典诗文》:“李云:麻曰屩,木曰屐。屐与跂同,屩与蹻同。”把“屩”和“屐”区分为材质不同,也不一定符合事实。“跂”和“企”是异体字,“企”指踮着脚看远方,南极企鹅因此得名。踮脚即抬高身体,和“蹻”的意思相近,也可以证明“屐”“屩”早期是一种东西,其鞋底可能都是有齿的。


古书上还说,有齿的木鞋适合在泥地和雪地行走,相比整个鞋底,齿的面积小,不容易被泥巴和雪黏住。《急就篇》:“屐屩麤羸窶貧。”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周礼》里说,制造车轮时,要根据不同的地质环境进行不同的设计,比如经常在泥地和雪地里使用的车轮,轮的外圈一定要邪削如薄刃,才好切割泥和雪,避免车子被陷住,这和“屐”和“屩”的设计原理是一样的。


不过鞋子究竟和车不同,木屐还适合爬山,史书上说谢灵运有登山木屐,上山就把前齿摘掉,下山就把后齿摘掉,大概符合力学原理。而《史记·夏本纪》:“山行乘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檋,一作桥。”骃案:如淳曰:“檋车,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张守节正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也。”说是这种“檋”有前后齿,随时拆卸,以适应上山下山的不同需要,不和“屐”一样吗?注意它另一种写法为“桥”,正和“屩”同声符,应该是同源词。又《汉书·沟洫志》:“山行则梮。”即是《史记》里的“檋”,两字古音极近。颜师古注:“如淳曰:‘梮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韦昭曰:‘梮,木器,如今舆床,人举以行也。’师古曰:‘如说是也。’”很显然,据两家所引如淳注,“檋”和“梮”是一种东西,都是因为音近通用。韦昭则说“梮”是举起来的舆床,貌似错了,但“舆床”和登山木屐词源义相同,都是“举”起来的。“梮”在字书上还有抬举食物的工具以及抬土工具的义项,《玉篇·木部》:“梮,舆食器。”《国语·周语中》:“收而场功,偫而畚梮。”韦昭注:“梮,举土之器。”词源义都是“举高”,和“屩”“屐”的内涵是有相似之处的。也可以写成“轿”,《汉书·严助传》:“舆轿而逾岭。”服虔注:“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也就是后来高抬的轿子,主打的就是一个“举高”。


魏晋时人特别喜欢木屐,谢安和客人下围棋,看见邮书上说淝水之战己方大胜,把邮书轻轻放在床上,脸上强作淡然,客人问什么事,他只漫不经意说:“小儿辈已破贼矣。”但出门跨过门槛时,还是抑制不住兴奋,木屐的齿都踩折了。这是我们最熟悉的故事。魏晋时候的贵族们,好像很喜欢穿这类木屐,有一位叫王述的贵族,吃鸡蛋时筷子没夹住,刺也没刺入,气得将鸡蛋扔到地上。谁知鸡蛋在地上咕噜噜乱转,好像在嘲笑他,他怎肯咽下这口气?抬起穿木屐的脚就踩,仍没踩到,暴怒,捡起鸡蛋塞到嘴里,咬碎了再吐出来,这里应该还有一句台词:“叵耐你个贼鸡子,你赢还是我赢?”


那圆溜溜的鸡蛋,穿木屐也踩不中,可见穿这种鞋有些笨拙,或者也因为鞋底有齿,空档大。我年轻时去公共浴室,里面就有大堆木鞋可供去用,都是没齿的,穿着走路都很不方便,何况带齿。三国时的将军朱然墓出土过木屐,屐板穿孔系绳,有点像现代的人字拖,穿在脚上肯定也是不舒服的。按说这种东西,都是穷人不得不穿,省钱,富贵人出则或乘车,或骑马,原本用不着这么节俭。但魏晋名士喜欢标新立异,大约觉得宽袍大袖,再脚踏这类高跷似的鞋,身后洒下一串橐橐橐的声音,气度特别高慢,特别有风度;就像女性穿高跟鞋,不一定舒服,图的就是那种独特感和时髦感。


《世说新语·简傲》里说:“王子敬兄弟见郗公,蹑履问讯,甚修外生礼。及嘉宾死,皆著高屐,仪容轻慢。命坐,皆云:‘有事,不暇坐。’既去,郗公慨然曰:‘使嘉宾不死,鼠辈敢尔?’”说的是郗愔有个儿子叫郗超,有才华也有权势,王献之兄弟和郗愔是舅甥,每次去拜见郗愔,衣衫鞋履,整整齐齐,仪容端庄,进退有据。郗超死后,王氏兄弟再去见郗愔,个个高齿木屐,轻浮傲慢。郗愔让坐,都答:“有事,没时间。”看着他们的背影,郗愔感慨:“若嘉宾(指郗超,郗愔的儿子)不死,鼠辈们怎敢如此?”王氏兄弟的举措,就像现在的叛逆青年,头发染得五颜六色,身上打满钉子。类似的情况还有,魏晋之前,以马车为贵,穷人才乘牛车。但魏晋名士忽然就兴起坐牛车了,缓缓行走,显得特别优雅。


时间不绝地流逝,魏晋随风而去,穿木屐的风气却音徽未沫,唐宋文人的诗词中,“屐”字多见,杜甫诗曰:“雨后过畦润,花残步屐迟。”可知每日徜徉,多穿木屐。苏东坡诗曰:“新诗到中路,令我喜折屐。”木屐常不离脚。不过普通人要干活,恐怕还是穿草鞋更方便,我从小生活在贫穷的乡村,见过穿草鞋的,没见过穿木屐的,恐怕就是这个原因。





风流天下闻
学者、作家


 往期热文 ‍‍‍‍‍




张神仙

说说“吴越”

说说“楚国”

说说“晋国”

《广雅·释言》“鄉,救也”疏证

基辛格列传

《孟子·公孙丑上》“虽褐宽博”之“宽博”试解

谈谈《何尊》“遷”字的声符

《诗经·豳风·七月》“穹窒熏鼠”之“穹”字试说

“郭黁”
                                           

律簇书吧
位于地王大厦G401,集图书销售、咖啡茶点、场地租赁、活动沙龙于一体,是深圳首家以法律·金融为主题的社交书吧——新古典美式风格;藏书万余本;供应饮品及轻食;内含专业的会议洽谈场地;长期举办沙龙、讲座、分享会...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