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字典》中“胥”的所有义项之间的关系分析

文摘   文化   2024-06-04 11:33   广东  



图源  | pexels

摄影 | Alena Yanovich‍‍‍‍‍‍‍‍‍‍‍‍‍‍‍‍‍‍‍‍‍‍‍‍‍‍‍‍‍‍‍‍‍‍‍‍‍‍‍‍‍‍‍‍‍‍‍‍‍‍‍‍‍‍‍‍‍‍‍‍‍‍‍‍‍‍‍‍‍‍‍‍‍‍‍‍‍‍‍‍‍‍‍‍‍‍‍‍‍‍‍‍‍‍‍‍‍‍‍‍‍‍‍‍‍‍‍‍‍‍‍‍‍‍‍‍‍‍‍‍‍‍‍‍‍‍‍‍‍‍‍‍‍‍‍‍‍‍‍‍‍‍‍‍‍‍‍‍‍‍‍‍‍‍‍‍‍‍‍‍‍‍‍‍‍






上篇文章我们讨论了《说文》中“胥”的所谓“蟹醢”义来源,其实它记录的就是“菹”或者和“菹”同源的一个字。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胥”所从的“疋”声和“菹”所从的“且”声都有很多通假例子,古音极近,用“胥”来记录“菹”是完全可能的。


因为“胥”在古书上常见有“辅助”义,所以段玉裁在给“胥”作注的时候,还提出一个看法:“蟹者多足之物,引伸假借为相与之义。”这种看法显然是靠不住的,多足怎么就会引申假借为“相与?而且“引申”和“假借”不是一个概念。在《周礼》注里,郑玄提到的也只是“蟹胥”,说明“胥”只是以“蟹”为原料的产品的一种,和“蟹”并无必然联系。就如我们说“蟹酱”,不能说“酱”和“蟹”有关。所以,段玉裁完全是望文生义。


这倒让我有一个想法,字典里一个字的多个义项,它们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是都有亲缘关系呢,还是大部分是通假。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胥”字下,除了《说文》所说的“蟹醢也”,其它古书中出现的“胥”的所有用法几乎都视为假借,这对不对呢?我认为是不对的。下面我就逐一分析《汉语大字典》“胥”下的全部义项。


其实“胥”既然是“菹”的同源词,那很容易就会想到,它第三个义项的“扶持辅助”义,记录的其实是和“菹”同声符的“助”,“助”不就是帮助吗?而帮助的意思是哪来的?我认为是从其声符“且”的本义来的。从古文字字形来看,“且”就是“俎”的初文。《说文》:“且,薦也。”就是一种俎,甲骨文的“薦”如下:


古文字学家于省吾认为,甲骨文里的“薦”字如上,字形有两个手把的头放在案上,下面所从的“丙”(一种名叫“房”的俎象形)形表示“底座”,上面的“廌”头象征牲畜祭品,同时表音。这和作为“席子”“垫子”义的“薦”意思一致。


席子、垫子和“帮助”的意思相关,因为它们就是把东西承托起来的器具,俎也是一样。俎和席是同源词,古音都在铎部。虽然席子和垫子是软的,也没有足,俎是木制的,有足,貌似是两种完全不相干的东西,但从它们的古音和词义,无疑是同源的,有一个相同的义素,就是“承载、托举”,把东西托举上去,似乎看不出什么帮助的意思,但把一个人托举到他本来不可能爬上的位置,就很容易看出是“帮助”的意思了。


这样的词义,和“菹”会有什么关系吗?我认为是有的。且作为俎,有凭借依靠的意思,依靠义和抵抗义相因,比如抵,有抵抗的意思,也有依靠的意思。《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外黄富人女甚美,嫁庸奴,亡其夫,去抵父客。”司马贞索隐引如淳曰:“抵,归也。”也就是依托。“菹”是一种密封发酵制造酱菜的办法,实际上其词源义来自“阻止、抵拒”,也就是不让外界微生物进入,至今西南人制造泡菜,也是用水来密封泡菜坛盖。


至于“依靠”义,从消极方面看,则会产生“欺骗”义。《陈书·沈洙传》:“死罪及除名,罪证明白,考掠已至,而抵隐不服者,处当列上。”此处“抵隐”连用,一般解释为隐瞒抵赖,其实“隐”“抵”是同义词,都是指欺诈。“隐”本身就有“依靠”义,《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陆德明释文:“隐,冯(凭)也。”《礼记·檀弓下》:“既葬而封,广轮揜坎,其高可隐也。”郑玄注:“隐,据也。”欺诈义来自依靠,依靠即遮蔽物,有所遮蔽,不开门见山就是欺诈。《汉语大字典》“抵”下有两个义项,一个是“抵赖”,引《汉书·酷吏传》:“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延年抵曰:‘本出将军之门,蒙此爵位,无有是事。’”其实也是欺诈。《汉语大字典》训为“抵赖”固然没错,但紧接此义项下又有一义项“欺诈”,引《后汉书·刘隆传》:“帝诘吏由趣,吏不服,抵言于长安街得之。”李贤注:“抵,欺也。”这就首鼠两端了,这两个辞例的“抵”是一回事,不该分列两个义项。之所以如此,大概还是因为相关的编纂者没有搞清楚“抵”的词义来源。 “抵”的“欺诈”义出土资料也有,周家台秦简的191号简:“所言者,忧病事也。占狱讼,不解;占约结,相掋乱也。”这个“掋乱”的“掋”,就是上面说的表示欺诈义的“抵”。“乱”,在古书上往往写成“阑”,也是“欺诈”的意思。《史记·文帝本纪》:“民或祝诅上,以相约而后相谩。”《索隐》:“韦昭云:谩,相抵阑也。”“阑”也有“遮蔽”义。《说文》:“阑,门遮也”。所以引申为“欺诈”,后来又写成“谰”。与之词义相似的还有“冒抵”,《睡虎地秦简·语书》:“恶吏不明法律令……毋(无)公端之心,而有冒柢(抵)之辞,是以善诉事,喜争书。”“冒柢”也是“欺诈”。“柢”即“抵”,“冒”是“帽”的初文,帽子本身就是用来遮蔽头顶的,所以“冒”有“欺诈”义毫不奇怪,此外,“冒”也有抵抗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触流矢,冒白刃。”就是和白刃相撞,可见抵拒、遮蔽、欺骗这类意思都是相因的。


同样,从“且”声的“狙”也有“欺诈”的意思,《战国策·赵策三》:“兵固天下之狙喜也。”吴师道补注:“狙犹杨雄所谓狙诈也。”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分析相关词义,主要是想说明,表示酱菜义的“菹”和它的声符“且”的本义也是相关的,只是中间隔了几个引申环节,很不容易看出来而已。这听上去不可思议,但通过比较互证,通过列举种种语言资料,很难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在这里,我想重复强调“深层词源”的概念,我们不要轻易说古书上某个字是某个字的假借用法,假如我们深入思考,或许会发现,它们在深层词源上其实有联系。这种深层词源不是那种简单的同源关系,诸如“余”和“予”是同源词,“殿”和“臀”是同源词之类,而是一种更深更广的词义联系,我称之为深层词源。


继续我的分析。看“胥”的其他几个义项,一个是“相”。《大雅·绵》:“爰及姜女,聿来胥宇。”郑玄笺:“于是与其妃大姜自来相可居者。”指察看。察看义和辅助义相关,丞相,就是辅助王的重臣,相当于副贰。大概看一物,是一种对等、比傅的过程。比如,和“相”义近的“视”也有“比”的意思。《礼记·檀弓下》:“公家视丰碑。”孔颖达疏:“凡言视者,不正相当,比拟之词也。”而“比”又有“辅助”义。《唐风·杕杜》:“嗟行之人,胡不比焉。”郑玄注:“比,辅也。”“胥”和“相”的古音也很近,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是深层同源词,只是不那么轻易能看出来。


“胥”还可以指小吏,当是“辅助”义的引申,因为小吏是主官的辅助。但古书上的“胥”往往也和才智有关。《周礼·秋官·象胥》:“象胥。”郑注:“胥,其有才知者也。”大约就和“相”一样,能辅助或者察视者非有才智不能办。又《秋官·士师》:“以比追胥之事。”郑注:“胥读如宿偦之偦,偦谓司搏盗贼也。”所谓“司搏”,即“伺捕”,指伺机捕贼,这个“胥”其实和表示“察视”义的“相”相当,或写作狙”。《史记·留侯世家》:“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集解》引服虔《汉书注》云:“狙,伺候也。”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大字典》“胥”的第十个义项:“通‘须’,等待。”辞例为《管子·枢言》:“进退劳佚,与人相胥。”王念孙杂志:“胥,待也,言与人相待也。”《孟子·万章上》:“帝将胥天下而迁焉。”赵岐注:“胥,须也。”“胥”有等待义,没有错,所以上面两个辞例所引的注释都是正确的,但辞书编纂者认为“胥”通“须”,却没有确切依据,王念孙就不把“胥”读为“须”,因为两字古音不同部,很难说是通假字。“胥”自有“等待”义,这个意思来源于“察视”。察视义和等待义相因,前面讲的“伺机捕贼”,就是指在暗处等候,寻找机会。这个词古书上用“时”表示。《广雅·释言》:“时,伺也。”《周易·归妹》:“归妹愆期,迟归有时。”王弼注:“愆期迟归,以待时也。”《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邢昺疏:“谓伺虎不在家时而往谢之也。”都是指等待时机。所以“时”和“待”是同源词,两字都从“寺”声。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等待义和窥伺义相因,窥伺察视往往要等待时机,“胥”有窥伺义,发展出等待义毫不奇怪。


“胥”的总括副词“皆”义,也来源于“辅助”,辅助就是在旁,一般训为旁边意思的词,往往也有全部的意思。比如“辅”和“溥”同源,“旁”和“並”同源,“偏”和“遍”同源,前者都是表示旁边,后者都是表示全部。


通过以上的分析,《汉语大字典》“胥”字的所有义项,其词义来源都可以得到解释,它们之间都有深层联系,并不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那样基本属于假借。通过深层词源分析,不但可以帮我们理清思路,更好地安排字典义项顺序,而且可以合并一些不需要拆分的义项,让字典眉目更加清晰。





风流天下闻
学者、作家


 往期热文 ‍‍‍‍‍


    

《说文》“胥”为什么训为“蟹醢”?

先秦典籍中训为“夭死”的“札”是不是来自南亚语?

谈谈《史记》所谓“楚人谓桥曰圯”的“圯”

说说古代跟旌旗有关的词

说“殳”和“祋”

说说表示颜色义的“朱”的词源

成语“守株待兔”的语言学内涵

也谈秦汉出土文献中的“学佴”

古代的大棚蔬菜养殖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小者不窕,大者不摦”正诂


律簇书吧
位于地王大厦G401,集图书销售、咖啡茶点、场地租赁、活动沙龙于一体,是深圳首家以法律·金融为主题的社交书吧——新古典美式风格;藏书万余本;供应饮品及轻食;内含专业的会议洽谈场地;长期举办沙龙、讲座、分享会...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