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zhang kaiyv
古书上有“引决”一词,指自杀。《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掾史以为见责甚深,而终以反室者,丑恶之辞也。或劝庆宜引决。庆甚惧,不知所出,遂复起视事。”说是石庆被武帝谴责,吓得他的掾属劝他“引决”,也就是自杀。“决”一般训为分开、破裂,引申为自杀,这很好理解。但“引”是什么意思呢?
《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唐李周翰注:“言不能引志决列以自裁毁。”他把“引决”训为“引志决列”,那么“引”就是“引志”,也就是“引领志向”,不过这有增字为训之嫌,因为在“引决”这个词里面,并没有“志”这个内容出现。
其实从字书看,“引”也有自杀的意思,比如《文选·潘岳〈寡妇赋〉》:“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唐李善注:“自引,自杀也。”类似的例子还有《后汉书·虞诩传》:“防必欲害之,二日之中,传考四狱,狱吏劝诩自引。诩曰:‘宁伏欧刀以示远近。’”《后汉书·梁节王畅传》:“臣小人,贪见明时,不能实时自引,惟陛下哀臣,令得喘息漏刻。”这些“引”似乎都只能解释为“杀”才行。
这么看来,“引决”似乎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也就是说,“引”和“决”的意思相同,都表示“杀”的意思。
不过问题就来了,“引”的“杀”义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对一个词在字书里的义项,我们需要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在字书里,“引”虽然载有“杀”这个义项,但对其词义的来源没有解释,恐怕很多人都会心存疑窦。可能也因为如此,李周翰把“引决”解释为“引志决列”,没见有多少人反对。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引”的“杀”义来源。
《说文》:“引,开弓也。”从古文字看,“引”的字形确实像“把弓拉开”,而这个意象,可能会朝好几个方向引申,最常见的引申方向是“长”,拉开就会变长嘛。所以在古书中,“长”是“引”的常见义。
“拉开”又可以引申为“分离”,因为“拉开”这个动作本身,就是把两个本来靠得很近的东西弄得越来越远。从比较互证来看,也可以解释,比如“遐”有“远离”的意思,也有“长”的意思,《诗经·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郑笺:“毋爱女声音而有远我之心,以恩责之也。”“远我之心”,就是“远离”我的心。但《诗经·小雅·鸳鸯》:“君子万年,宜其遐福。”朱熹注:“遐,远也,久也。”这个“远”“久”则是指绵长。可知“分离”义和“长”义相因。
所以,“引”有“分离”的意思就不奇怪了,它可以和“分”连用。《三国志·吴志·孙晧传》:“甘露元年三月,晧遣使随绍彧报书。”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孙峻使诘南阳王和,令其引分。” 《资治通鉴·汉文帝前十年》:“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胡三省注:“引分,犹言引决也。”也可以“引分决”三字连用,《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夫三公尊重,承天象极,未有诣理诉冤之义。纤微感概,辄引分决。”“引分”“引分决”意思一样,都是指“自杀”。
“引”在古书上常训为“离去”。宋玉《神女赋》:“欢情未接,将辞而去,迁延引身,不可亲附。”贾谊《吊屈原赋》:“凤缥缥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居岁余,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三国志·魏志·典韦传》:“布众退。会日暮,太祖乃得引去。”《战国策·秦策一》:“军乃引退,并于李下。”《后汉书·段颎传》:“颎下马大战,至日中,刀折矢尽,虏亦引退。”
最值得分析的则是《后汉书·铫期王霸祭遵列传第十》:“及光武为大司马,以霸为功曹令史,从度河北。宾客从霸者数十人,稍稍引去。光武谓霸曰:‘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前面说宾客“稍稍引去”,用“引”字,后面说“从我者皆逝”,用的则是“逝”字,可知“引”和“逝”意思相同,而“逝”常训为“死去”,假如“引”也这样引申,似乎也并不是不可以。
值得注意的是,“引”还可以和“止”连用,表示“断绝”。《后汉书·袁安传》:“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止”一般训为“停止”,“停止”就是“隔绝”,古书上“止”也可以训为“除灭”。《吕氏春秋·制乐》:“无几何,疾乃止。”高诱注:“止,除也。”《淮南子·说山》:“止念虑,则有为其所止矣。”高诱注:“止,去也。”“除灭”义和“杀”义相关,所以,“引止”连用,可能也是并列式合成词,“引”无疑也当训为“停止”。
还有这个例子,《书·多士》:“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俞樾《群经平议·尚书四》:“盖说此经者,皆未明引字之义。《素问·五常政大论》:‘是谓收引。’王注曰:‘引,敛也。’又《异法方宜论》:‘天地之所收引也。’注曰:‘引谓牵引使收敛也。’然则上帝引逸者,言上帝不纵人逸乐,有逸乐者则收引之,使勿大过也。”周秉钧《尚书易解》卷四:“引,制引,制止也。逸,淫佚。上帝引逸,上帝制止淫佚也。”按,俞樾所言是,王冰注《素问》,训“引”为“收敛”,其义也来源于“止”。
“引”还可以和“抑”连用,嵇康《难张辽叔〈自然好学论〉》:“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虽然辞例较晚,但可以看出“引”的词义与“分离”“停止”之类的意思相关。
总之,“引”在古代是明确可以训为“分离”的,和“引”有类似引申路径的词应该还有,比如“控”,《说文》:“控,引也……匈奴名引弓控弦。”《史记·刘敬传》:“控弦三十万。”“控弦”就是拉长弓。《诗经·鄘风·载驰》:“控于大邦。”毛传:“控,引也。”《左传·襄公八年》:“无所控吿。”杜注:“控,引也。”但“控”也有“止”的意思,《诗经·郑风·大叔于田》:“抑磬控忌。”毛传:“止马曰控。”这个“止”虽不能直接训为“分离”“除去”,但使之“辍止”,其实就是让马和它本身的自由分离。
总之,我认为“引”确实有“杀”的意思,其词义来自“分离”,“分离”义又来自“拉长”。
此外,“引决”这个词,也可以用“引节”代替,司马迁《报任安书》:“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守节自杀”,那么“节”训为“守节”,语法上有些怪,按照正常的表达习惯,应该说“秉节自引”才对。
我怀疑“节”也有“止”“杀”的意思,《广韵·屑韵》:“节,制也,止也。”《周易·未济》:“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孔颖达疏:“亦不知节者,释饮酒所以致濡首之难,以其不知止节故也。”所谓“止节”的搭配,就和“引止”的情况一样。又《国语·周语中》:“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所谓“节解”,当是同义词并用,因此,“引节”应该就相当于“引决”。
当然,由于“引”这个字给我们的印象和“杀”义相差太远,文献里“引”训为“杀”的例子太少,词义演变本身也相当复杂,我对它词义引申的分析到底对不对,还有待检验。不过我认为,像李周翰那样把“引决”的“引”训为“引志”,大概率是不对的。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