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史记·封禅书》“成山斗入海”

文摘   文化   2024-07-02 11:33   广东  



图源  | pexels

摄影 |Nida Kurt‍‍‍‍‍‍‍‍‍‍‍‍‍‍‍‍‍‍‍‍‍‍‍‍‍‍‍‍‍‍‍‍‍‍‍‍‍‍‍‍‍‍‍‍‍‍‍‍‍‍‍‍‍‍‍‍‍‍‍‍‍‍‍‍‍‍‍‍‍‍‍‍‍‍‍‍‍‍‍‍‍‍‍‍‍‍‍‍‍‍‍‍‍‍‍‍‍‍‍‍‍‍‍‍‍‍‍‍‍‍‍‍‍‍‍‍‍‍‍‍‍‍‍‍‍‍‍‍‍‍‍‍‍‍‍‍‍‍‍‍‍‍‍‍‍‍‍‍‍‍‍‍‍‍‍‍‍‍‍‍‍‍‍‍‍‍‍‍‍‍‍‍‍‍‍‍‍‍‍‍‍‍‍‍‍‍‍‍‍‍‍‍‍‍‍‍‍‍‍‍‍‍‍‍‍‍‍‍‍‍‍‍‍‍‍‍‍‍‍‍‍‍‍‍‍‍‍‍‍‍‍‍‍‍‍‍‍‍‍‍‍‍‍‍‍‍‍‍‍‍‍‍‍‍‍‍‍‍‍‍‍‍‍‍‍‍‍‍‍‍‍‍‍‍‍‍‍







《史记·封禅书》里有句话:“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这个“斗绝”,我感觉字书的解释和几种白话译文都不够精确,因此,专门拈出来说一说。


唐司马贞《索隐》:“斗入海,谓斗绝曲入海也。”《汉语大字典》“斗”字下第九个义项说通“陡”。从文献来看,“陡”字出现很晚,要晚到唐代。单唐人写诗,一般还是用“斗”,比如韩愈《答张十一功曹》:“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其实不但唐朝,宋朝也一样,韩琦《早发韦城》:“病襟斗觉精神健,屈指乡邦近数程。”都和“陡”一样,是表示“突然”的意思。


不过问题就来了,司马贞把“斗入海”解释为“斗绝曲入海”,也就是说,“斗”等于“斗绝曲”,这是什么意思呢?从古书看,“斗绝”是一个词,《后汉书·窦融列传》:“河西斗绝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则不能自守。”这里明显指的是河西四面被羌胡包围,它是汉地凸出于羌胡中的一块。《后汉书·西南夷传·白马氐》:“﹝氐人﹞居于河池 ,一名仇池,方百顷,四面斗绝。”李贤注:“《三秦记》曰:‘仇池县界,本名仇维,山上有池,故曰仇池,山在含洛二谷之间,常为水所冲激,故下石而上土,形似覆壶。’《仇池记》曰:‘仇池百顷,周回九千四十步,天形四方,壁立千仞,自然楼橹却敌,分置调均,竦起数丈,有踰人功。’”这里的“斗绝”,则指的是湖所在为高地,四面崖壁陡峭,易守难攻。


这说明“斗绝”有两个维度:1.指的是地平面积的孤特延伸。2.指的地势高度的兀立峭拔。这两种意思,都可能会引申为“突兀”“突然”,是毫无疑问的。


再看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引顾炎武说:“成山斗入海,谓邪曲入之如斗柄然。”《匈奴传》:“匈奴有斗入汉地,直张掖郡。”结合我上面对“斗绝”的分析,可知顾炎武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所引《汉书·匈奴传》,颜师古注云:“斗,绝也。”则是对的,所谓“斗入汉地”,和《后汉书·窦融列传》的“斗绝在羌胡中”意思一样,都是指有一块地突兀延伸至一个更加广泛的地域中。因为突兀,所以显得特殊,醒目。 


那么,现在一般普及性读物是怎么翻译的呢?我找到两种比较有名的白话译注,一种是台湾台静农主编的《白话史记》,其译文是:“成山山势陡峭,伸入海中,在齐国东北角的极端,可以观赏日出的美景。”译者署名胡自逢,曾任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学术履历非同一般。再就是乌鸦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韩兆琦的译文:“成山陡峭地插入海中,处于齐国的东北角,因而是迎接日出的好地方。”(中华书局出版《史记》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


这两种白话译文都把“斗入”译为“陡峭”,貌似有道理,其实不够精确。我认为这个“斗入”应该还是指“突兀延伸”,主要指面积上的“突出”,而不是高度上的“陡峭”。可能有人会问,“斗”不是通“陡”吗?“陡”不是指“陡峭”吗?


这里又要提到深层词源,颜师古为何把“斗”训为“绝”?在我们一般认识中,没人会把“断裂”的意思和“高立”的意思联系在一起,但通过我们对古代词义引申的长年观察,可以肯定在古人的意识中,这两者意思相关。联系两者的中间环节就是“标识”。我曾经在《先秦典籍中训为“夭死”的“札”是不是来自南亚语?》一文中提及,“札”应当从“”声,按照《说文》,“”读若“罬”,以它为声符的“尐”,《说文》读若“辍”,这类字的本义指点断,点断属于一种“标识”,所以和“辍止”的“辍”同源。而这类作为标识的东西,往往有“醒目”的特征,和古人以“高”为醒目的重要特征相合,因此,在古汉语词汇中,“绝”和“高”意思往往相关。郭店楚简《老子》乙16号简:“子孙以其祭祀不”,今本作“辍”,但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此字作“绝”,可知“绝”和作为标识的“”是同源词。从古书来看,“絶”有“断绝”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它还有“高”义。《史记·伍子胥列传》:“秦女绝美。”即最美。这是作副词。《后汉书·郭太传》:“虽孟、墨之徒,不能绝也。”即不能高过。后来发展出形容词的用法,庾信《奉和山池》:“鸣笳陵绝浪,飞盖历通渠。”绝浪,即高浪。《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绝世,即冠世,也是指最高。

那么“斗绝”,就是同义词连用,指“高绝”,“高绝”这个词后来干脆连用成词,唐李观 《八骏图序》:“雄凌趫腾,彪虎文螭之流,与今马高绝悬异矣。”“冠绝”则略早,《晋书·刘琨传》:“时征虏将军石崇,河南黄谷涧中有园,冠绝时辈。”


这么一来,似乎“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意思就是“成山高绝入海”,指的就是成山陡峭,但古人提到“高”,不一定是高低,也可能指距离远。“高”和“远”意思相因,所以“高远”可以成合成词,《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於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乱世闇主,高远其所从来,因而贵之。”古书上“绝”有“远”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所谓“绝国”,其实就是“远国”。


所以,“成山斗入海,最居齐东北隅,以迎日出云”的“斗”,其虽然训为“绝”,但这个“绝”指凸出延伸,应该理解为:“成山突兀远伸入海,在齐国最东北角之地,适合迎接日出。”“斗入海”,就是突兀延伸入海,崖岸突然伸出一块,不与众崖壁同,后面的“最居”是补充说明,正因为“斗入海”,突兀向海中延伸很远,才会产生其“最居齐东北隅”这种现象,“最”和“绝”意思是相近的。为什么不能简单理解为陡峭?因为海边的崖壁都很高,不独成山。成山的特殊,在于它是陡然突出的一块崖壁。


那么,“斗”怎么会有“绝”的意思呢?我怀疑这个“斗”和“殊”是同源词,两字都是侯部字,古音极近。古书上“殊”和“绝”意思相关。《广雅·释诂四》:“殊,绝也。”《汉书·韩信传》:“军皆殊死战。”颜师古注:“殊,绝也。”也有特殊、突出的意思。《论衡·知实》:“人之殊者谓之圣。”也有“高出”义。《三国志·陈思王植传》:“隔阂之异,殊于胡越。”还有“高大”义。张衡《西京赋》:“超殊榛。”殊,即高大。为什么不直接写成“殊”呢?大概因为不想让“殊”承担的义项太多,但也许哪天出土一篇竹简,上面表示“斗绝”意思的“斗”字,都写成“殊”也为可知。因为无论如何,作为本义为量器的“斗”,放在句中意思也说不通。顾炎武所谓“邪曲入之如斗柄然”,可信度极低,如其所言,原文当写作“成山斗柄入海”,“柄”字是不能省的。“殊绝”古书上后来出现,汉黄石公《三略·下略》:“德合於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於后世。”《后汉书·班超传》:“幸得以微功,特蒙重赏,爵列通侯,位二千石,天恩殊绝。”都是指特异、非同凡响的,与地理上突兀伸入其它地域的现象,其意思有相通之处。


因为这个“斗”有高绝之义,后来也写成“阧”,再接着又写成“陡”,这在学术界似乎还是一个难题,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觉得大概在当时人的想法中,“走入”即“奔入”“趋入”,和“突入”意思相关,而且带有动感。一方崖壁突入延伸到大海远处,就像奔走过去一样。杜牧《阿房宫赋》:“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指的就是直伸入咸阳。古代讲跑得很快,也往往强调其孤特,将别人抛在后面。比如《史记·荆燕世家》:“欲诛诸吕,至梁,闻汉遣灌将军屯荥阳泽,还兵备西界,遂跳驱至长安。”《集解》骃案:“《汉书音义》曰:‘跳驱,驰至长安也。’”《索隠》:“跳,他雕反,脱独去也。”这种单独跑掉,在地理上就像陡然延伸到其他的土地上,把自己一方的土地远远抛在后面一样。而在汉简《赵正书》中,这个“跳”字写作“揄”:“其亟日夜揄,趣至甘泉之置,毋须后者。”值得注意的是,“揄”和“斗”的古音都在侯部,非常接近,在这个层面上,应该是同源的。


鉴于上面说的原因,加之“走”和“斗”的韵也接近,于是“阧”就产生了写成从“走”的俗体。裘锡圭曾在《文字学概论》里举了个例子,说到类似造字现象:


有个别文字借用现象,甚至可以认为跟假借、形借和同义换读全都有关。例如:“闸”本是从“门”“甲”声的一个形声字(音同“押”。又马王堆帛书《老子》甲本“母闸其所居”,借“母闸”为“毋狎”),《说文》训为“幵闭门”。明清以来借“闸”为“牐”,指可以随时开闭的水门(“牐”音zhá,本来并不是专用来指水门的,《广韵》入声洽韵士洽切牐,下牐,闭城门也。”现在“牐”已经作为异体并人“闸”字)。“闸”字的本义跟“牐”相近。而且如果不管它原来的结构,单从字的外形上看,还真有点像门中有一块牐板的样子。它的原来读音,声母跟“牐”显然不同,但是韵母跟“牐”很接近(“闸”属狎韵,“牐”属洽韵,都是咸摄二等入声字)。古人所以借“闸”为“牐”,大概在形、音、义三方面都是有所考虑的(单从音的方面看,借“闸”为“牐”的条件是不充分的)。所以这有可能是一个兼有假借、形借和同义换读等性质的文字借用的特例。


我感觉“陡”和“斗/阧”的关系也是如此,“斗”和“走”在中古都是厚韵开口一等字,声母也只有舌、齿之别,比“牐”和“闸”读音还要近得多,完全具备“兼有假借、形借和同义换读等性质的文字借用”的条件。当然,我这个猜测说不死,只是提供一种看法。


最后提一下,司马贞索隐“斗绝曲入海也”的“曲”字,和“斗绝”意思不相干,为什么他要加这个词?《汉书·匈奴传》:“汉亦弃上谷之斗辟县造阳地以予胡。”颜师古注:“斗,绝也。县之斗曲入匈奴界者,其中造阳地也。辟读曰僻。”这个“斗”也是“斗绝”的“斗”,至于“辟”,指“邪曲”,古书上“辟”训为“邪曲”之例甚多。为何这里提及邪曲?是因为那种突兀深入对方领土的地,在古人看来是不整齐的地,《周礼·形方氏》:“掌制邦国之地域,而正其封疆,无有华离之地。”郑玄注:“华读为哨之,正之使不邪离絶。”孔颖达疏:“王者地有邪离絶,递相侵入不正,故今正之。者,两头宽中狭;邪者,谓一头宽一头狭。云哨之者,《投壶礼》:主人云:枉矢哨壶,哨是不正之义。”“哨”,今天普通话说“花哨”,就是指邪曲不正。因此“斗绝曲”的“曲”词义上和“斗绝”不相干,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人的思维特征。另外,从理论上说,“辟”和“僻”是同源词,邪曲不正则显得偏僻、幽僻,也即远离中心,和抛开中心绝特突兀地深入对方之处,意思也是相关的,深层词源的广泛联系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风流天下闻
学者、作家


 往期热文 ‍‍‍‍‍


    

海昏侯漫谈

试说“德”的深层词源义

一个来源古老的方言词

《汉语大字典》中“胥”的所有义项之间的关系分析

《说文》“胥”为什么训为“蟹醢”?

先秦典籍中训为“夭死”的“札”是不是来自南亚语?

谈谈《史记》所谓“楚人谓桥曰圯”的“圯”

说说古代跟旌旗有关的词

说“殳”和“祋”

说说表示颜色义的“朱”的词源                             


律簇书吧
位于地王大厦G401,集图书销售、咖啡茶点、场地租赁、活动沙龙于一体,是深圳首家以法律·金融为主题的社交书吧——新古典美式风格;藏书万余本;供应饮品及轻食;内含专业的会议洽谈场地;长期举办沙龙、讲座、分享会...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