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神为什么叫“菀窳妇人”和“寓氏公主”?

文摘   文化   2023-05-08 11:33   广东  



图源  | pexels

摄影 | Ekaterina Belinskaya‍‍‍‍‍‍‍‍‍‍‍‍‍‍‍‍‍‍‍‍‍‍‍‍‍‍‍‍‍‍‍‍‍‍‍‍‍‍‍‍‍‍‍‍‍‍‍‍‍‍‍‍‍‍‍‍‍‍‍‍‍‍‍‍‍‍‍‍‍‍‍‍‍‍‍‍‍‍‍‍‍‍‍‍‍‍‍






中国是丝绸之乡,要产丝绸,必须先养蚕种桑。秦汉时代,就有不少关于采桑的诗歌。至于蚕,是被视为有神性的东西,北大藏秦简有祭祀蚕神的内容。蚕神有名字,《后汉书·礼仪志上》: “祠先蚕。”刘昭注引《汉旧仪》:“今蚕神曰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原来蚕神有两个,一个名叫“菀窳”,一个名叫“寓氏”。两个名字《汉语大词典》有辞条,但只说是“蚕神名”,等于没有解释。《农业考古》2015年第3期,载有署名李玉洁的论文《古代蚕神及祭祀考》,文章中分析了这两个词的词义,我们把相关段落摘录如下:


“菀窳妇人”之“菀”,通“苑”,是养禽兽、植树木的地方;“窳”与“寙”相通。“寙”,《毛诗注疏·大雅·召旻》一句“皋皋訿訿”之下有注释;(唐)孔颖达疏引《说文》云:“窳,懒也。草木皆自竖立,唯瓜瓠之属卧而不起,似若懒人常卧室。故字从穴,音眠。”(元)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卷十二云:“寙,嬾也;《史记》呰寙,偷生;承庆云:懒人不能自起,如瓜瓠在地不能自立,故字从瓜;又懒人常在室中,故从宀。”由此可见,“菀窳妇人”当是在瓜田中生活劳作的妇人。这些记载很明显,“菀窳”是田园种植之意;“菀窳妇人”,就是田园种植瓜木的妇人。田园种植的妇人,发明蚕桑,是完全可能的。


“寓氏公主”之“寓氏”,当是《尚书·尧典》中的“嵎夷”。《尚书·尧典》云:“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孔安国传曰:“宅,居也,东表之地称嵎夷。暘,明也,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故称暘谷。暘谷、嵎夷,一也。羲仲居治东方之官,敬宾导秩序也。岁起于东而始就耕,谓之东作。东方之官敬导出日,平均次序;东作之事以务农也。日中,谓春分之日;鸟,南方朱鸟;七宿,殷正也;春分之昏,鸟星毕见,以正仲春之气节,转以推季孟则可知。冬寒无事,并入室处;春事既起,丁壮就功;厥,其也;言其民老壮分析,乳化曰孶,交接曰尾。”


我觉得这两段都是瞎说,训释一个词汇,不能没有起码的学术训练,把“菀窳”理解为“田园种植”,试问“菀窳”这个词中,哪个有“种植”的意思?同样,“氏”和“夷”古音根本不一样,“寓氏公主”的“寓氏”怎么会等于《尚书·尧典》中的“嵎夷”?两段考证根本不值一驳,兹不赘言。本文也试着来剖析蚕神两个名字的词源。


首先,我们要看看在古人的思想意识中,“蚕”是什么样的形象。《荀子·赋篇》有《蚕赋》:“有物于此,裸裸兮其状,屡化如神,功被天下,为万世文……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说的是蚕这种东西,身体光滑,像人的裸体,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变化,它为人类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至于其形,它的身子如“女好”,头像马首。


其中“女好”这个词,唐代学者杨倞注:“女好,柔婉也。”也就是说,蚕的身体柔婉。不过关于这个词,最近有一篇论文提及(李佳喜:《据出土合文校释〈荀子〉一则》,《出土文献》2023-03-19),作者认为“女好”是“女子”之误,因此“身女子而头马首”,是说蚕的身体长得像女子的身体,头长得像马的头;还说“这是用比喻的手法对蚕的外在体貌特征进行描述。说蚕的身体像女子,大概是因为二者的肌肤都非常细腻柔美。而‘女子’之所以讹作‘女好’,可能是传抄过程中误读合文所致。”


我则觉得论文作者的思路没问题,但这个“女好”不一定是“女子”之误。我认为它指的乃是美女,古代把美女称为“好女”,至今我们南昌话说一个人“爱好”不是指喜欢,而是指“爱美”。养过蚕的人都知道,蚕身细腻柔滑,修长柔婉,加之它对人类的贡献,古人因此用美女来形容,再正常不过。“女好”这个词见于《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为邺令……邺三老、廷掾常岁赋敛百姓,收取其钱得数百万,为河伯取妇。当其时,巫行视人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聘取。”所谓“视人家女好者”,就是指看到百姓家有漂亮女孩,“女好”就是“女之美者”。


《滑稽列传》后文又提到“好女”这个词,说:“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


文中提及老巫婆,说是“老女子”;后面再次说到求“好女”,与前文“女好”相应。“好女”是名词,偏正结构;“女好”是短语,主谓结构,从《荀子》“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者与”的语法结构来看,当以作“好女”比较妥帖。但即使写作 “女好”,也不一定错误,因为“女”有“柔弱”的词义,比如古代比较柔弱的桑树被称为“女桑”,比较柔弱的绿萝称为“女萝”,这些“女”就是柔弱的意思。所以,“女好”也可以视为并列式结构,指身体柔婉。至于李文说的语法结构不同,不太对仗,不是太大问题,先秦文章类似行文中不对仗的很多。


古书上表示“柔弱”的词义往往和“美”的词义相因,比如《说文·女部》:“媆,好貌。”段玉裁注:“此谓柔耎之好也。”《说文》“㛂,婐㛂也。一曰弱也。从女巵声” 而《广韵》云:“㛂,好皃。”又“婐”字注云:“婐㛂,身弱好皃。”《太平御览》引《通俗文》云:“肥体柔弱日婐㛂。”《尔雅·释训》篇云:“嬽,容也。”《上林赋》云:“靓庄刻饰,便嬛绰约。柔桡嬽嬽,妩媚孅弱。”郭璞注:“绰约,婉约也。柔桡、嬽嬽,皆骨体耎弱长艳貌也。”包括“媚”也是,《说文》:“娓,顺也。读若媚。”可知古人是以柔弱纤细为美的。


为什么会如此?也很好理解。女性的美,除了五官之外,还体现在身材袅袅婷婷,有曲线,这些都和柔弱的意象相似。理解这一点,对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词源学相当重要,可惜现在大部分研究词源学的学者,还沉浸在浅显的词源义归纳的工作之中,很少注意系联这类深层的词源关系。


上面我们提到的李佳喜的论文说“女好”是“女子”之误,为什么我不赞同呢?因为“女子”和“好女”不同,西门豹面对的老巫婆也可以称为“女子”,即便不管年龄,年轻女子也有身材不好的,那种肥大粗壮的女子,又怎么像蚕呢?所以我认为用“女子”形容蚕不够精确;解释为“好女”,更符合句意。作者还说,“女子”之所以讹作“女好”,可能是传抄过程中误读合文所致。误读我同意,但是否如作者所言的误读,则不一定。根据我们对出土先秦秦汉竹简合文的认识,假如竹简上只写一个“好”字,下面加两短横为合文符号,既可以读为“女子”,也可以读为“女好”或者“好女”“好子”等,要视上下文意思而定。从《荀子》的句意来看,理解为“好女”或者“女好”的合文更合适,杨倞将其注释为“柔婉也”,就是这么理解的。作者也承认合文有多种读法,却依旧要读为“女子”,我认为是未考虑到“女子”有可能指粗壮女性,而这不符合蚕的特征。


总之,我们必须知道,古人认为蚕有着美女一样柔婉的体形,这样对我们理解《后汉书》里蚕神的名字有重要启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菀窳”的词义。


“菀”,一般训“茂盛”。《诗经·小雅·正月》:“有菀者特。”陆德明释文:“菀,茂也。”从我的观察来看,古书上训为“茂”的词,往往和“柔”意思相关。比如《诗经·小雅·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沃。”毛传:“沃,柔也。”《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孔颖达疏:“桑之未落之时,其叶则沃沃然盛。”《文选·谢朓〈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潢污之水,愿朝宗而每竭;驽蹇之乘,希沃若而中疲。”李善注:“《诗》曰:‘我马维骆,六辔沃若。’沃若,调柔也。”可知“柔”和“茂”意思相关。据我所观察到的词义现象,在古人的思维中,“柔弱”和“肥美”意思相因,“肥美”和“茂盛”意思相因,“柔弱”还和“驯顺”意思相因。


为什么有这种思维?大概丰肥的往往显得柔弱,又显得美好,柴火棍一样的身材,古人是不以为美的。当然,这种丰肥必须是秾纤得衷,而不是一身赘肉,赘肉不能叫丰肥。另外,柔弱者也往往显得顺从。《汉语大字典》的编纂者没有理解这点,所以在“沃”的“茂盛貌”的义项下,辞例却既有训“柔”的,也有训“沃沃然”盛的,这就不对了。紧接着在下一个义项“驯顺貌”中,又把同样一个“沃若”的辞例放进去,等于自乱阵脚。究其原因,还是没有找到词源,从而未理顺词义的引申层次。


总之,“菀窳”的“菀”其实是“柔顺”的意思,我们看与其声符相同的“婉”“宛”也都有“柔顺”的意思,就知道它们共出一个词源。


再看“窳”,枚乘《七发》:“血脉淫濯,手足堕窳。”李善注引应劭《汉书注》曰:“窳,弱也。”《汉书·地理志》:“啙窳偷生。”颜师古注:“啙,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也。”“短小”和“弱”,在古人眼里往往有联系。可知“窳”和“弱”的意思相关,而“弱”也是一种“柔”,我们今天还“柔弱”并用。


“窳”还和“宛”意思相关。《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说孔子是其父亲在尼山祷告以后出生的,不过他生下来,头顶是凹下去的,即“圩顶”,司马贞《索隐》:“圩顶言顶上窳也。”这种顶上“窳”,又叫“宛”,《释名·释山》:“中央下为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马瑞辰说:“案宛之言椀,其形如仰盂然。故《释名》谓‘如偃器’。偃即仰也,既如仰器,则其形为四方高、中央下矣。”也就是说,“宛丘”这种地形,四边高,中央低,就像一个碗凹下去一样,显示的是一种圆转低洼的特点,可知“宛”和“窳”是一个意思,因此,蚕神之所以称为“菀窳妇人”,是两个同义词连用,等于说柔美妇人,反映的是蚕之体形所呈现的宛曲柔弱的特征。


至于“寓氏公主”的“寓”,与“柔弱”也有一定关系。


《尔雅》:“寓木,宛童。”郭注云:“寄生树,一名茑。”《说文》:“茑,或从木作樢。”《山海经·中山经》:“龙山上多寓木。”郭璞注:“寄生也。”也就是说,“寓木”是寄生木,又叫“宛童”。而这种寄生木,又叫“茑”。《诗经·小雅·頍弁》:“茑与女萝,施于松柏。”两种植物都是缠绕在乔木上的寄生植物,非常柔弱。至于“宛童”,清代学者姜兆锡《尔雅注疏参议》说:“宛童,取宛转怀抱之义。”王念孙《尔雅郝注勘误》:“宛童,夗曲如幢,是女萝类也。”黄侃《尔雅音训》说:“宛童即科斗转音,犹言果蠃也。”清代学者程瑶田写过一篇《果蠃转语记》,把“果蠃”读音相近的词都搜集起来,归纳出它们有共同的词源,就是短小、圆转。大概黄侃觉得,宛童的得名,就是因为它有依附缠绕这个特点。


“寓木”无疑是指这种植物柔弱,只能攀附在别的乔木上生存。因此,我怀疑《后汉书》中记载的蚕神名之一“寓氏”,也是因为其有柔曲宛转的体形特点。



       ‍‍‍‍‍


风流天下闻
学者、作家




往期热文


张家山汉简《盗跖》的“不难”和《汉书》的“重”发微                  
秦军中真有“投掷石头”的部队吗?                                            
读书日谈读书

说说“风余”“诗母”的词义兼与田晓菲教授商榷

“墜”和“堕”的词义区别

当古人在谈论嫉妒时,他们实际在谈论什么

《汉语大词典》的一个错误

吃饭的地方才能用“館”字吗?

张家山汉墓336号墓中“惰倪”一词的训释商榷

“落英缤纷”的“落”是“初开”的意思吗?



律簇书吧
位于地王大厦G401,集图书销售、咖啡茶点、场地租赁、活动沙龙于一体,是深圳首家以法律·金融为主题的社交书吧——新古典美式风格;藏书万余本;供应饮品及轻食;内含专业的会议洽谈场地;长期举办沙龙、讲座、分享会... ...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