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Chris F
上篇文章,我提到楚国先公称号“敖”和“冒”,其本义都是指“豪杰”,其词源义来自于“高”。本文再讨论一个相似的情况,就是《诗经·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在安徽大学收藏的战国楚简中,后一句写成“左右教之”。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教”和“敖”古音接近,都是喉音宵部字,“冒”和“芼”古音接近,都是明母宵部字。这大概不是巧合,而是揭示了四个字在词义上可能相关。
我曾经说过,在古人心目中,“高”和“明”词义相关,因为高处的东西大家都能看见,鲜明夺目。比如,“觉”有“明亮”的意思。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五引《考声》:“觉,明也。”《左传·文公四年》:“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以觉报宴。”杜预注:“觉,明也。”而“觉”又有“高大”的意思。《广雅·释诂一》:“觉,大也。”《诗经·小雅·斯干》:“殖殖其庭,有觉其楹。”毛传:“有觉,言高大也。”在《汉语大字典》中,“觉”的其它义项诸如“贤智者”“启发、觉悟”“醒悟、明白”“睡醒”,都是围绕这个词源义来引申的。
《说文》说“觉”从“学”省声,其实和“学”是同源词,“觉”字字形出现很晚,先秦出土文字资料中未见,当时“觉”这个词义,大概率是用“学”来记录的。《礼记》“有觉德行”,其中的“觉”,楚简写作“”,有学者说是“掬”的会意字。从字形看,像两手捧物上举,无疑也和“高”义相关。“学”和“觉”当然是同源词,学习是为了觉悟。“教”和“学”也是同源词,“教学”就是为了让人“觉悟”,《岳麓书院藏秦简(肆)》简159/1231:“史子未傅先觉(学)觉(学)室。”就是把“觉”当“学”用的。
还有“学校”的“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陆德明释文:“校,郑国谓学为校。”《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很好理解,我怀疑“庠序”的词源义也和“明”有关,总之,“教”的词源义其实是“明”,因为“明”和“高”意思相关,它也隐含“高”的词源义。
再来分析安大简《诗经》的“左右教之”,“教”对应“芼”。整理者模棱两可地说:“二字韵部相同,声纽有关,当为通假关系。”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其实两者不仅仅是单纯的声通,而且可能是同源关系。
毛传:“芼,择也。”古代说“择”,指“选拔”,类似于选择贤人,本质上是从庸众中“擢拔”。“擢拔”一词本身隐含“向上”的源义素,“擢”和“跳躍”的“躍”是同源词,其有“上举”的词源义很好理解;“拔”的古文字写法有“”,字形像两手向上拔木。《说文》:“拔,擢也。”在《汉语大字典》中,依次有“抽拔”“挑选”“超出、高出”“挺”的义项,都和“向上”的词源相关。《尔雅》:“芼,搴也。”郭璞注:“谓拔取菜。” “芼”其实就是“俊髦”的“髦”的动词形式,表示选拔。《广雅·释诂三》:“搴,拔也。”《广雅·释诂一》:“搴,举也。”因此,“左右芼之”其实就是一直往上抽拔荇菜的动作,因为 “向上抽拔”这个动作,类似于人类从庸众中选拔俊杰,因此毛传训“芼”为“择”,是有其内在理据的。就全篇的诗义来说,大概也是用选拔荇菜来隐喻选拔贤妻。
陈剑以为是“搴”和“贤”有一个共同初文“”,像手牵引抓取一物。《说文·贝部》:“贤,多才也。”其词源义也即“选拔”出来的人。与“搴”同声符的“骞”多训“举”“高”,也是这个原因。《楚辞·大招》:“王虺骞只。”王逸注:“骞,举头貌。”《广雅·释诂三》:“骞,飞也。”皆为其例证。前引《孟子》说“殷曰序”,孟子阐发说“序者,射也”,循教学的理解,未尝不可以解释为“序者,择也”,教学,就是“择拔人才”。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和“芼”词源义一致,都隐含“向上”的词源义。而且,它们的古音都在宵部,只是声母不同,但也可能就是同源词,因为明母字和喉音字也有相通的可能。比如“驳”从“爻”声,清华简《五纪》的“庙”从“室”从“爻”声。有些学者认为这些都和读音无关,而是字形演变导致的独立声系混而为一,我不赞同。类似的例子还有《说文·老部》:“,年九十曰。从老,从蒿省。”段玉裁注:“今作耄。从老省,毛声。秏今音读蒿去声,盖蒿声、毛声古可通用也。《曲礼》:‘八十九十曰耄。’注云:‘耄,惛忘。’引《左传》‘老将知耄又及之’。按其字亦作眊,亦作旄。”
段玉裁说:“盖蒿声、毛声古可通用也。”我认为是反映了实际情况的。《楚辞·大招》:“吴酸蒿蒌。”《考异》:“蒿蒌一作芼蒌。”“高”声字和“教”古音很近,古书上“教”常和“交”声字通假,而“交”和“高”声字又经常通假。从字形分析来看,“教”从“”声,而“”又从“爻”声,联系到清华简中“庙”也可以从“爻”声,可知“教”和“芼”古音其实相关。又《诗经·邶风》的“旄丘”,阜阳汉简作“号丘”,都是喉音宵部字和明母宵部字通用的例子。
总之,“教”和“芼”看似没有关系,其实音义皆通,是广义上的同源词,或者说深层词源相通,其共同词源义“高”和“明亮”,引申为“选拔”。“选”和“教”词义相关,还可以从文献中找到证据,比如古代“选卒”和“教卒”意思相近。《管子·七法》:“以教卒练士击敺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教卒,就是训练过士卒,因为“教”隐含“选拔”的意思,所以和“练士”并列,“练”和“拣”同源,表示“拣选”。《吕氏春秋·爱类》:“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选卒练士”即上面的“教卒练士”。《管子·小匡》:“君有此教士三万人,以横行於天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乃发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诸御千人伐吴。”《管子·立政》:“彼以教士,我以驱众;彼以良将,我以无能,其败必覆军杀将。”其“教士”都应该指拣选过的士卒。总之,“教”隐含“选择”的意思,和“练”相同。
另外,有一个“薅”字,可能也该列入这个系统,《说文》:“薅,拔去田草也。”其词源义也是“向上”,词汇义在注重拔杂草,和“选拔”之类的意思渐远。“薅”是晓母幽部字,和“教”“芼”古音相近。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