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Jonathan Cooper
我久不看国产古装剧,主要受不了那种没文化,比八十年代的历史剧都不如。昨天不小心看到网上有人推送《大秦赋》片段,讲的是尤勇扮演的秦将王翦,让秦军士兵练习投掷标枪。这是哪来的脑洞?我印象中,中国古代战争很少有士卒投掷标枪的战法,至少远远不如古希腊那么普及。史书上确实也有投掷矛的记载,但都是个别行为,并非有一个投掷标枪的兵种。秦始皇兵马俑中,就不见标枪部队。
不过最让我好笑的是王翦看见士卒投掷标枪,说:“你们不行啊,我从小就会投石子了。给我拿一块石头来。”于是勤务兵兴冲冲提来一块石头,用网兜兜着。王翦拎着石头网兜,手臂一振,在空中画了几个纵向圆圈(不像链球,链球是横向圆圈),一松手,石头飞了出去,准确击中了远处一个稻草人。
于是秦军欢呼雀跃,随即军中掀起了网兜投石训练的热潮。不久,这支秦军和楚军对阵,双方的长枪队在阵前相持不下,王翦一看不行,下令后方的标枪队和投石队行动,紧接着如雨般的标枪和石块越过秦军的头顶,飞向楚国军阵,打得楚军尸横遍地。
我挺佩服编剧的脑洞,王翦采用那种方式扔石块,怎么可能准确扔中稻草人?当然,士兵们瞎扔不要紧,反正是飞向军阵,就像万弩齐发,不在乎准头,只在乎密度。可是石头那么重,背在身上不累吗?一个士兵到底能携带几块石头?石头必须有一定重量,太轻了没有杀伤力,太重了背不了几块。史书里说魏国待遇最好的武卒,穿着三重甲胄,提着十二石的弩,背着五十枝箭矢,还带着一支戈,一柄剑。这种精选的特种部队,也只能背五十枝箭,相比之下,背一块石头比几十枝箭矢还重吧?不经济啊。另外,你秦军会扔石头,人家楚军就学不会?只有一个原因,这方式实战不管用,都是编剧拍脑袋编出来的。
当然,我相信编剧也不纯乱编,他确实有所本。《史记》里写王翦答应秦王出征后,到了前线立刻修筑壁垒,不许出战。然后问勤务兵:“士兵们干什么?”
勤务兵回答:“方投石超距耳。”
我猜编剧的脑洞就是来自“投石”两个字。为了证实这点,我到网上搜了一下,原来央视的百家讲坛有一个讲古代体育运动的节目(见央视网2022年02月07日 13:31),就提到上面我们说的王翦那个故事,讲演者是中国体育博物馆研究馆员崔乐泉,他说:“士兵在投击石块练习,同时在跳跃……”
我以为崔乐泉先生是搞体育出身,解释错了古书的字句也情有可原,搜了一下才发现,其实不是。崔先生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历史学学士;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考古学硕士,1995年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首位体育史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从这个简历可以看出,崔先生是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科班出身学者,这么看来,关于“投石”这个词的意思,确实连相关方向的专家都不知道,值得我们讲一讲。
其实《史记》里说的“投石超距”,这个“石”字不是指“石头”,它也是“投掷”的意思。这点清朝学者王念孙就辩驳过了。《广雅·释诂》:“投、石、搥、,擿也。”王念孙在他的《广雅疏证》里说:
《新书·连语》篇云:“提石之者,犹未肯止。”是石为擿也……《史记·王翦传》云:“方投石超距。”《汉书·甘延寿传》云:“投石拔距,绝于等伦。”石者,擿也,投石犹言投擿。“距”如“距跃三百”之“距”,应劭以“拔距”为“超踰”,司马贞以“超距”为“跳跃”,皆是也。“投石超距”“投石拔距”皆四字平列,石亦投也,距亦超也,超亦拔也。应劭云:“投石,以石投人也。”刘逵注《吴都赋》云:“拔距,谓两人以手相案,能拔引之也。”皆非是。
王念孙的话说得很清楚,“石”的意思是“擿”。“擿”,今天写成“掷”。又详细解释说,“投石超距”四个字,“投石”两个字意思相同,“超距”两个字意思相同,还指出后汉末的应劭把“投石”解释为“以石投人”是错误的。《汉书》是东汉初年班固写的,但有些词的意思到东汉末年,连应劭这样的大学者都不知道什么意思了,倒是清代人能正确解释,可见学术研究中理性分析的魅力。
或许有人会说,凭什么王念孙的解释就一定是对的,应劭就是错的,除了我们在本文之前说的,扔石头在军事上运用的效益不高,再就是《新语》的辞例:“提石之者,犹未肯止。”如果把“石”解释为“石头”,语法就有问题。还有就是出土文献中也有实例。李家浩先生曾考据过秦简的两条简文:
1、鬼恒从人游,不可以辞。取女(汝)笔以拓之,则不来矣。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诘咎》46背2
2、东向呼:“敢告东君明星,□来敢到画所者,席彼裂瓦,何人?” 马王堆帛书《养生方》191行
李家浩先生指出,这两段出土文献中的“拓”和“席”两个字,都是表示“投掷”义的“石”的借字,这是很对的。因为“拓”和“席”两个字都是从“石”得声的,古代同一个声符的字往往可以通用。睡虎地秦简《日书》“取汝笔以拓之”,意思是用你的笔去投掷它(鬼)。马王堆帛书的《养生方》“席彼裂瓦”意思是“投掷那片破瓦”,可以有力证明“石”有“投掷”的意思。
那么王翦军中的“投石”到底指投掷什么呢?这点还不是很清楚,我们现在练习臂力,可以投掷铅球、铁饼、链球,出土实物却未发现过这类东西,从《三国志》里典韦和孙策都擅长投掷“短戟”来看,大约主要是练习投掷兵器。不过,“短戟”这种兵器如果上阵时用来投掷,就太奢侈了,军队恐怕装备不起,大约还只是一些大将有这种财力。普通士兵练习投掷,不一定为了执行投掷任务,而是训练臂力,只要有臂力,武器就使唤得灵活。不管怎样,“投石”的“石”不是名词,而是动词,不是指“石头”,而是指“投掷”,这点我们必须明白。
“石”为什么会有“投掷”的意思呢?看起来很奇怪。可能因为它跟“射”音近,比如《韩非子·难言》:“田明辜射。”是说田明这个人被做成了人形标本,俞樾说,“射”当是“磔”的音借,“磔”从“石”声,包山楚简记载了一个地名“射咎”,就是史书上记载的“橐皋”,其中“橐”也是从“石”声的,也可见“射”的确和“石”音近。
很可能表示“投掷”的“石”是“射”的同源词。“射”和“投”都是把东西从近处抛送到远处的动作,两个字的用法也可互相代替,比如《孔丛子·对魏王》:“嬖臣以遇侥幸者,内则射合主心,外则谈主之非。”“射合”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投合”,把领导爱听的话投送到领导心中,也是一种抛送,这种“射合”也可以直接叫“投射”。《三国志·魏书·满宠传》:“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说的是贼人大举发兵,不是为了投合小利,而是有大目标。同时“投射”还有“抛送”的意思,《周礼·秋官·司刺》:“三宥曰遗忘。”郑玄注:“遗忘,若间帷薄,忘有在焉,而以兵矢投射也。”说的是如果隔着帷幄,忘了那边有人,而把箭矢投射过去,这种罪应该赦免。
可知“投”和“射”意思相同,“投石超距”的“投石”就是“投射”。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