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灸遇三伏“预灸” | 不可错过养护阳气的绝佳时机

文摘   2024-07-05 09:54   江西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长夏在五脏属脾,其最大的特点是湿气太重,而脾喜燥恶湿,一旦受“湿邪”侵袭容易出现周身乏力、脾胃不和、恶心出汗、手足水肿、大便稀溏等症状。因此人们的饮食、起居、运动、对疾病的防治也应做相应的调整。



小暑三伏至



中医认为,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中原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此时节为心所主,因此养生首先要顾护心阳,平心静气,确保心脏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





小暑节气正式进入三伏灸的“预灸”阶段所谓“热在三伏”,“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们应当少外出以避暑气。民间度过伏天的办法,就是吃清凉消暑的食品。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

另外天气热的时候要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多吃水果也有益防暑,但是不要食用过量,以免增加肠胃负担,严重的会造成腹泻。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动都是五脏功能的集中表现,而这一切又以心为主宰,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然而,心神受损又必涉及其他脏腑。在情志方面,喜为心之志,这“喜”是在不过的情况下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故夏季养生重点突出“心静”,心静自然凉。


小暑艾灸养阳





小暑时节,气候炎热,很多人天气越热越出汗、就越贪凉,而从空调房间到户外,大汗淋漓的同时会导致阳气外越,外热里寒。汗乃心之液,出汗多又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很容易伤津耗阳。

中医认为,夏季养生注意“养阳”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此时艾灸,可以让肌体内外毛孔通畅,促进体内的寒气排出,从而让身体不畏暑热,不会大汗淋漓的同时体内一片湿寒,并起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很多人感觉入伏后太阳毒辣,阳气最盛!人体“不缺阳气?应该补阴?”然而并非如此!小暑节气,标志着自然界阳气达到顶峰,人体亦随之阳气充盈,正是养护阳气的绝佳时机,切勿错过。

在这一阶段,我们不仅应顺应自然规律,于劳作与休息间寻求平衡,更要珍惜并妥善保护这份内在的阳气。利用“天时”之利,通过适当的方式,如艾灸疗法、适量运动等,促进体内寒气的排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阳气,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真正的体寒往往源自内部,它与我们日常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长期熬夜、饮食无度、偏爱冷饮与冰激凌、过度依赖空调等,这些看似寻常的行为,实则悄然间侵蚀着我们的阳气,导致阳虚体寒。

阳虚则气血运行不畅,易生淤滞,进而影响到身体对毒素的正常代谢,毒素累积,往往成为体重增加、体态臃肿的幕后推手。因此,当你为体重所困,或许应先从内在审视,考虑是否因阳气不足、体寒所致

调整生活习惯,注重保暖,避免寒凉侵袭,同时辅以艾灸温补阳气,或许能助你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增强免疫收获健康。另一方面还可起到很好的健脾祛湿养脾胃的功效。


文案来源:综合网络编辑整理;
图片来源:AI作图及拍摄;
内容声明:供交流学习使用(非商业目的)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圣透灸医养课堂
灸一堂系列产品之圣透灸,在传统中医艾灸上结合了传统悬灸特点。克服了艾灸临床运用中耗费人力,开创了替代人工艾灸治疗的先河。它解决了无意中会被灼伤、多角度控制艾灸温度和燃烧速度。体现企业理念“传承国医经典,开创精准灸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