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灸 | 防秋燥·强正气·排余毒

文摘   2024-08-22 11:13   江西  




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

“处”含有躲藏、终止之意,“处暑”即是暑天结束了,暑热之气渐渐消减,而秋天来临。





处暑是季节交替的节点,标志着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日渐增长,这是由阳盛到阴盛的过渡时期,人体应顺应自然界的这一变化。随着处暑的到来,气温起伏不定,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也随之调整。为了弥补夏季过多的能量损耗,我们的养生方式也应适时转变,以适应这一自然界的律动。



处暑·防秋燥·强正气·排余毒


处暑的到来意味着夏日的酷热逐渐退却,转而迎来的是秋日的干燥与凉爽。此时正是秋燥的初现。秋燥之气,以其特有的干冷,最易侵袭肺部,导致气阴两伤,表现为乏力、元气不足、皮肤干燥、头痛身热乃至流鼻血等症状。同时,某些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也易在此时期复发或加重。




饮食调养:润燥生津,滋阴养肺


遵循“燥者润之,少辛增酸”的养生原则,处暑时节应多喝水,以补充体内水分。在饮食上,推荐多食用具有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莲子银耳粥和莲藕。这些食物不仅能够开胃清热、润燥止渴,还能清心安神,对益血益气有显著效果,有助于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艾灸调养:调和阴阳,强身健体


艾灸作为中医传统的养生疗法,在处暑时节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穴,艾灸能加速经络中的气血循环,从而补充人体阳气,保护肺部,有效预防秋燥。此外,艾灸还能帮助阳气收敛,增强机体功能,提升正气,提高身体免疫力,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


在处暑节气,艾灸关元穴更是不可或缺。关元穴,作为人体的重要穴位之一,寓意着“关闭元气之门”,是秋冬季节收藏元气、为来年生发做准备的关键所在因此,常灸关元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调整身体状态,迎接每一个健康的季节。


排余毒,清湿热


虽然处暑已至,但仍处在三伏的末伏阶段,外界的暑湿之气尚未完全消散。因此,祛湿排毒仍是此时养生的重要任务。艾灸疗法以其独特的温热效应,能够深入体内,化解燥邪,排除余毒,使我们在天凉之前将体内的湿热之气彻底清除,为身体创造一个清爽健康的环境。





处暑·艾灸四要诀


处暑是一个非常适合且需要艾灸的节气,在这个节气可以适当进行艾灸,对我们的身体大有裨益,使得身体阴阳调和,抚平内心焦躁不安的情绪。处暑标志着夏天就要过去了,养生可以预备起来了。





补气养元,强体御寒


处暑时节,人体易感疲乏困倦,此乃“气”受损之兆,影响体力、元气及整体免疫力。免疫力下降则易招致感冒、肠胃不适,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尤为不利。此时,艾灸疗法犹如温煦阳光,能深入经络,补气养元,不仅提振精神,增强免疫力,更预存阳气,为冬日抵御寒冷打下坚实基础。 


养心安神,平复秋燥


尽管处暑标志着暑热渐退,但余威尚存,这“最后的挣扎”往往最为凶猛,易引发情绪波动、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艾灸以其独特的温热效应,能深入心脉,养心安神,有效缓解烦躁与不安,让心灵在秋风中寻得一片宁静之地。


清热泻火,平衡体内环境


处暑期间,高温依旧,尤其是南方地区,人们常感头重脚轻、精神不济、胸闷咳嗽,手心脚心发热,此皆火邪内盛之象。通过艾灸腿部特定穴位,可引火下行,清热泻火,有效缓解火邪带来的不适,恢复体内阴阳平衡


调和阴阳,促进安眠


夜晚的燥热往往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中医谓之“阴阳失衡”,心肾不交。艾灸之妙,在于能巧妙引导心火下行,温暖肾水上升,实现心肾相交,从而达到安神助眠的效果。在处暑之夜,一缕艾香,不仅温暖了身体,更安抚了心灵,引领人们进入甜美梦乡。 





文案来源:综合网络编辑整理;
图片来源:AI作图及拍摄;
内容声明:供交流学习使用(非商业目的)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圣透灸医养课堂
灸一堂系列产品之圣透灸,在传统中医艾灸上结合了传统悬灸特点。克服了艾灸临床运用中耗费人力,开创了替代人工艾灸治疗的先河。它解决了无意中会被灼伤、多角度控制艾灸温度和燃烧速度。体现企业理念“传承国医经典,开创精准灸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