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节气灸 | 润肺养肾正当时,艾灸泡脚健康驻

文摘   2024-09-05 09:00   江西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

白露是热与凉的分水岭,“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白露节气,气爽风凉,迎来真正的秋天。此时,阴气上升,阳气下降,万物也开始由荣而衰,养生要以收以养为原则。





进入“白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虽然暑热可能不会一下子退场,但是闷热感会逐渐褪去,早晚添了一份秋天的凉意。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便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



白露不露身·保暖需注意


随着秋意渐浓,夜晚的凉意愈发显著,人们纷纷撤去凉席,紧闭窗扉换上了长袖寝衣,并将薄被悄然置于床头,以防寒邪侵体,尤其是感冒悄然上身。

对于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而言,这一时期更是需加倍小心,以免病情复发或加剧。特别是体质较弱者、老年人群及病患,更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添衣加被,遵循“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的古训,重点保护两大关键部位:




肚脐区域:作为人体最为脆弱的部位之一,肚脐周围皮肤菲薄,缺乏脂肪层保护,却密布神经末梢,对外部环境的微小变化极为敏感


昼夜温差加大时,若夜间睡眠时腹部裸露或穿着露脐装,极易让寒气趁虚而入,直捣肠胃,引发急性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长期以往,寒气累积于小腹,还可能诱发泌尿生殖系统的健康问题。因此,即便提倡“秋冻”以增强耐寒能力,也应适度而行,对于婴幼儿、老人及体质虚弱者,则需特别注意保暖避免“秋冻”之害

双脚:常言道“寒从脚下起”,尤其是北方地区及耐寒能力较弱的人群,在白露之后更应重视足部保暖


脚部汇聚了六条重要经络,且因远离心脏,血液循环相对较差,易受寒冷侵袭。科学研究表明,双脚受凉不仅是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的诱因,更是影响全身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宽松、舒适、吸湿性好的鞋袜,对于保护双脚、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寒露艾灸·补肾益肺


中医倡导“顺应时令,调养身心”,其中“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的养生理念尤为精髓。秋季,作为自然界万物收获与收敛的季节,与人体之肺脏相应,是滋养与保护肺部的黄金时期。




白露之后,气候渐趋干燥,这对肺脏尤为不利,尤其是老年人群,若不慎因秋燥伤肺,冬季时易招致诸多肺部疾患。因此,秋季养生重在润肺养肺,以期肺气充盈,为冬季肾气的充盛与健康奠定坚实基础。此节气适时进行艾灸调理能有效预防鼻腔炎症、哮喘及支气管炎等疾病,达到宣肺理气、化痰平喘、抵御外邪入侵的效果为肺部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此外,秋季养生还需注重肺与肾之间的协调关系。肺主肃降,与肾共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二者协同作用,确保人体气机升降有序。随着白露节气的到来,天气转凉,部分人群易出现手脚冰凉、畏寒肢冷、尿频乏力等肾气不足的症状。此时,补肾养气显得尤为重要





泡脚养肾法:脚为人体之根,分布着六条重要经脉,且远离心脏,血液循环相对较弱。坚持每晚泡脚,水温宜高,没过脚腕,时长控制在15至30分钟,泡至身体微微发热为佳。同时,轻揉耳朵与腰部,以温补肾阳,强化养生效果。耳朵作为肾之开窍,富含密集反射区,与全身各器官紧密相连,常搓揉之,亦是养生之妙法。





艾灸温补肾气:针对肾虚之症,中医将其细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两类。肾阴虚者,表现为内热、腰膝酸软、口渴盗汗等症,宜艾灸肾俞、太溪穴以滋阴降火;肾阳虚者,则表现为畏寒肢冷、精神不振等虚寒症状,宜艾灸命门、涌泉穴以温阳散寒、固本培元。初秋补肾,不仅为冬季御寒储备能量,更可提升整体体质,增强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文案来源:综合网络编辑整理;
图片来源:AI作图及拍摄;
内容声明:供交流学习使用(非商业目的)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圣透灸医养课堂
灸一堂系列产品之圣透灸,在传统中医艾灸上结合了传统悬灸特点。克服了艾灸临床运用中耗费人力,开创了替代人工艾灸治疗的先河。它解决了无意中会被灼伤、多角度控制艾灸温度和燃烧速度。体现企业理念“传承国医经典,开创精准灸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