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迎中伏 | 抓住这最佳的20天艾灸,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文摘   2024-07-22 17:18   江西  




大暑节气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也是夏秋交接之节气。


“暑”为炎热,大暑,为炎热之极也。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





此时,酷热盛行,自然界中湿气也依然较重。暑气与湿气夹杂,容易消耗人体的气津。再加上天气炎热,人体阳气外浮,汗孔开张,最容易受到寒气的侵扰。因此,大暑期间养生需注重防暑、防湿、防寒



大暑·防伤阳气防中暑


常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大暑节气常在“中伏”前后,是一年之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此时烈日、雨水互相结合形成暑湿,很容易让人中暑,尤其是阴虚、气虚、湿热体质的人,更要多留心。





暑气是很伤人的,即使是普通中暑,也会损伤脑细胞。中医按轻重程度把它分为:冒暑→伤暑→中暑

冒暑:属轻症,常见症状为恶寒发热、头痛、头晕脑胀、发烧、微微出汗、咳嗽,很多人都有过冒暑的经历。
伤暑:稍严重些,常出现身热口渴、汗出疲乏等症,好发于年老、体弱者或产妇。
中暑:比冒暑和伤暑都严重,常见症状为多汗乏力、头晕头痛、口渴、恶心呕吐、肌痉挛、面色苍白,更严重的就会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甚至晕厥、昏迷,好发于高温环境作业者、肥胖、年老体弱者和慢性病人群。

那么我们该如何防暑呢?


1、夏天活动后,热得大汗淋漓,千万不要马上喝冰冻的饮料,可以喝温水、淡盐水或电解质水;

2、平时喝点乌梅汤、绿豆粥、荷叶冬瓜皮粥可以清热解暑;

3、万一中暑,应及时补充水分,可以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来散热,症状严重者及时求助或就医;此外中暑是很伤心脏的,症状缓解后可以喝五味子凉茶养养心。





小暑·中伏疏肝健脾




中伏素有“毒节”之称:

一则,中伏期间,雨水多易挟湿,气温高还闷热,暑湿之气乘虚而入,就会使人心气亏耗,尤其是老人、儿童、体虚者,容易苦夏、中暑,出现疲劳、消化功能减退等症状;

二则,人们习惯于借助吹空调、冲凉水澡、吃冷饮来降温,这极易导致寒邪入体,留下病根,给秋冬健康埋下隐患。




中伏气温高、太阳毒,但是,热有热的好处——它是调理寒证、冬病夏治的最佳天时。天气炎热,人体毛孔张开,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最利于药性和阳气的吸收

一年之中,气温最高的就是中伏这20天,一年中最强的阳能悉数倾泻而出,唯有抓住这个最佳天时艾灸,才能最大限度地鼓舞阳气、调整阴阳,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增多,身体容易出现脱水和阳气消耗的现象,使肝脏阳气消耗过快,导致肝气不足、肝火旺盛,进而出现双目干涩、眼睛刺痛、双目红赤、长痤疮、烦躁易怒等症状。

同时出汗过多也伤津耗气,易出现体内水分失衡的现象。再加上暑多夹湿,人们贪凉喝冷饮、易导致湿困阻脾胃,使脾气不升,胃气不降,脾胃湿气重,出现胃胀、反酸、困倦乏力等症状。

所以此时节养生,补肝气、祛脾湿犹为重要,不仅能够疏通肝脏经络,提高肝脏疏泄功能,促进肝脏对体内毒邪的代谢;还能够帮助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湿气排出体外,保持体内水分平衡,增强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文案来源:综合网络编辑整理;
图片来源:AI作图及拍摄;
内容声明:供交流学习使用(非商业目的)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圣透灸医养课堂
灸一堂系列产品之圣透灸,在传统中医艾灸上结合了传统悬灸特点。克服了艾灸临床运用中耗费人力,开创了替代人工艾灸治疗的先河。它解决了无意中会被灼伤、多角度控制艾灸温度和燃烧速度。体现企业理念“传承国医经典,开创精准灸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