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灸 | 把握“一阳生”的黄金时机,温养身心

文摘   2024-12-19 08:00   江西  




冬至,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不仅是农历年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素有“冬节”、“长至节”、“亚岁”之美誉。这一天,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时节的开始,阴阳之气在此转换,预示着自然界万物生命力的蓄势待发。


冬至不仅是自然界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更是中医养生中“冬至一阳生”理念的核心体现,为冬病夏治、夏病冬防提供了绝佳时机。








阳气初生的珍贵时刻
冬至之后,虽然外界寒气逼人,但体内阳气却悄然萌动,如同初生的幼苗,亟需细心呵护与培育。古人强调,阳气初生之时,应如农夫护苗、孕妇保胎般谨慎,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使其逐渐茁壮成长,为身体带来持久的健康与活力。




饮食调养:滋阴潜阳,温补为宜

冬至饮食,应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的原则,减少生冷食物摄入,避免燥热之品,以免内生火热,影响阳气升发。推荐食用高热量、滋阴潜阳的食物,如豆浆、萝卜、胡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番茄、荸荠、藕、白菜等,同时不忘新鲜水果如梨、猕猴桃、甘蔗、柚子,以滋阴润肺、润燥去火。

适量食用坚果,如核桃、杏仁等,不仅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有益心血管健康,还能增强体质,抵御寒冷。冬季饮食宜温热软烂,晨起热粥养胃,晚餐适量,尤以羊肉粥、糯米红枣百合粥等最为适宜。

起居有常:早卧晚起,防寒保暖

冬至时节,应顺应自然规律,调整作息,尽量在子时前入睡,以助阳气初生。寒冷天气下,保暖尤为重要,尤其是脚部,因其汇聚人体多条经脉,受寒易引发感冒、腹痛、腰腿痛等问题。此外,常搓手可促进血液循环,刺激劳宫、鱼际等穴位,增强心肺功能,预防感冒。


情志调节:清静为本,涵养心性


冬至养生,亦需注重情志调摄。冬季宜“藏”,心态亦应如此。通过太极、站桩、打坐、下棋、写字、诵经等方式,达到内心的清静平和,减少欲望,使阳气得以平稳升发。

运动适度:动静结合,调和阴阳


冬至后,阳气虽生,但仍需阴的滋养。因此,运动应适度,避免过度消耗,推荐八段锦、太极拳、站桩等平和运动,促进气血运行,调和阴阳。




冬至灸,温补阳气


“冬至灸”作为节气灸的重要一环,尤为关键。冬至日艾灸,能借自然界阳气初生之势,有效补充人体阳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重点穴位包括:




  • 神阙穴:艾灸此穴,可振奋元阳,调和气血,使人精神饱满,面色红润。
  • 中脘穴:艾灸此穴具有暖胃止痛之效,可健脾胃、补中益气,调理肠胃疾病,配合神阙、足三里、关元、肺俞等穴,效果更佳。
  • 太白穴:艾灸此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 肾俞、至阳穴:艾灸或按摩此二穴,可保护阳气,固肾藏精,对肾虚腰痛等有良好防治作用。

冬至,不仅是寒冷的开始,更是阳气回升、生命力量蓄积的起点。把握“冬至一阳生”的黄金时机,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情志调节、适度运动以及艾灸养生让我们在这个冬季,不仅抵御严寒,更滋养身心,迎接更加健康的未来。

文案来源:综合网络编辑整理;
图片来源:AI作图及拍摄;
内容声明:供交流学习使用(非商业目的)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圣透灸医养课堂
灸一堂系列产品之圣透灸,在传统中医艾灸上结合了传统悬灸特点。克服了艾灸临床运用中耗费人力,开创了替代人工艾灸治疗的先河。它解决了无意中会被灼伤、多角度控制艾灸温度和燃烧速度。体现企业理念“传承国医经典,开创精准灸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