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节气灸 | 阳旺至极,一阴始生,为“三伏灸“做好充足准备

文摘   2024-06-21 11:51   江西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夏至节气,标志着炎炎夏日到来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阳旺至极,一阴始生,夏至是非常重要的养生时节。






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阳气在这一天强盛到极点,阴气自这一天开始滋长


养生就要顺着自然界的性子来,一方面保护阳气,不要让它过旺而引发上火,一方面也要滋阴调息,养护心脏。节气灸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疗,还是一种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



夏至养生


进入夏至,也是进入中医养生的重要时期

夏至正值盛阳覆盖其上,阴气始生于下,所谓“阴阳争死生分”的时节,是说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在此节气中,盛阳覆盖于其上,阴气始生于其下,喜阴的生物开始滋生,而喜阳的生物则开始死去,阴阳交替,人体容易患各种疾病。

所以,在此时节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古人很重视夏季养生,自古就有“冬病夏治”的习惯。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意思是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

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对炎炎夏季有其独到之见,认为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心静自然凉”,这里所说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




夏至还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横跨五毒月、三伏天两大中医重点养生节点,中医认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某些属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夏至护阳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夏至一到,尽管天气炎热,可阴气已开始生长。


阳气对人有多重要?《黄帝内经》开篇就记载人的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就是阳气的消长盛衰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如何养阳,以下4点需做到:

1、以阳补阳,多晒太阳


每天晨9点多或下午四五点钟,晒上15分钟太阳,能防止骨质疏松,也有助于卵巢功能的稳定。别忘了多晒晒背,因为背上有督脉。

2、艾灸按摩涌泉穴


中医认为,“精从足底生”,精即指人体能量。足底有一个重要穴位,即涌泉穴夏至后艾灸按摩涌泉,引肾经之气上涌,滋养全身,养护一身阳气。




3、大汗避吹空调


大汗淋漓猛吹空调,最伤阳气。这样做会让毛孔突然关闭,寒气郁结体内,易造成暑湿感冒,出现发热、烦乱、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等现象。

开空调时,室内外温度差不能超过7℃。平时以26℃-27℃为宜,睡眠时还应再高1℃-2℃。在空调房内腰腹不可暴露于外,少吃冷饮、西瓜,以免损伤阳气

4、心静养阳,动能生阳


夏季养心,宜静不宜动,心静则守阳,汗液也会减少,不能贪凉处在阴凉潮湿的地方,少吃寒凉食物,以免寒气困阳,出现不会出汗、头晕乏力、不思吃食等症。动能生阳,散步、慢跑、八段锦、八部金刚功、放风筝、打球等项目均可进行。


夏至祛湿


夏至后,高温多雨,让人几乎天天在“蒸桑拿”,最易生湿。俗话说的好:“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夏季湿气重,会让人出现四肢沉重、恶心、食欲差、失眠等症状。一些体虚多病的人,比如容易反复发作感冒、咳嗽、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脾胃虚寒等要抓住冬病夏治的时机,好好补养气血,增强体质。





暑病的发生,是由于冬季寒邪藏伏于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

夏至时节,人体阳气达到顶峰,此时针对暑病行艾灸疗法,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有效地扶阳避寒邪、祛除冬病根因,使体内阳气得到升发和振奋,外界的风湿暑邪便不易侵犯,从而阻断了发病途径,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触发。

对于有虚寒性疾病(如哮喘、咳嗽、关节炎、脾胃病等)虚寒性体质(如经常怕冷、手脚冰凉)的人、老年人、体质虚弱者可以多艾灸背俞、神阙、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可改善夏季脏腑缺乏阳气温煦的状况。




文案来源:综合网络编辑整理;
图片来源:AI作图及拍摄;
内容声明:供交流学习使用(非商业目的)如有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圣透灸医养课堂
灸一堂系列产品之圣透灸,在传统中医艾灸上结合了传统悬灸特点。克服了艾灸临床运用中耗费人力,开创了替代人工艾灸治疗的先河。它解决了无意中会被灼伤、多角度控制艾灸温度和燃烧速度。体现企业理念“传承国医经典,开创精准灸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