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可知,清朝之前的任一代政权,均无一例外地经历由弱到强,然后进入拐点,接着步入下行通道。下行趋势一旦形成,任何人将无力回天,唯一的结局就是被另一个政权取代,此模式几乎没有例外。
如汉取代秦、汉末天下三分、三分天下复归于晋,历史就是这样治乱循环周而复始。这也就是黄炎培和教员对话时所谓的周期律吧。
想当年一代枭雄曹操也是人中龙凤,豪杰中的佼佼者.没想到的是,他的儿孙,却被司马氏家族任意欺凌,按在地上反复摩擦。魏主之一曹髦还死于非命,最后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取而代之,改号为晋。
这其中当然有天意,但亦有人为因素,这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司马懿。有史学家评价,司马懿之才远在诸葛亮之上。
司马懿曾在曹操麾下任掾吏(辅佐曹操管理办公室、后勤工作),及曹丕篡汉,他手握兵权。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任,任大将军仍握兵权。
司马师掌权,废掉魏主曹芳及芳后张氏。不久司马师病死,弟司马昭承接此职位。更加跋扈,魏主曹髦,咽不下这口气,和身边人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因即号召殿中宿尉官僮等,作为前驱,自己亦拔剑升辇(专车),在后督领,亲往讨司马昭。
途中正撞着一个中护军,手下有二、三百人,竟来挡住乘舆。此人就是平阳人贾充。
魏主曹髦喝令他退去,充不理反与卫士交锋起来,约莫有一两个时辰。贾充寡不敌众,眼看要败,此时太子舍人成济,也带兵赶来,问为何事相争?
贾充道:“司马公豢养汝等,正为今日,何必多问!”成济明白,乃抽戈直奔车前,魏主曹髦猝不及防,竟被他手起戈落,刺死于车中。
司马昭觉得此事有点大,召群臣商议善后。尚书仆射陈泰流泪道:“现在惟有诛贾充,尚可安抚天下。”贾充乃司马昭心腹,不忍心。那就找个替罪羊吧,当下决定嫁祸成济,把他推出斩首,还要夷他三族,也是当无脑工具的下场。
然后又找一个曹家后代曹奂接替曹髦。曹奂原名曹璜即位后改名曹奂,当年十五岁。反正是个傀儡换谁都一样。一切政事均归司马昭办理。
司马昭接着部署兵马,派邓艾、钟会,两路分进,蜀将望风溃败,收降蜀汉主刘禅。一切看似顺风顺水,正拟安排篡魏,偏偏病入膏肓一命呜呼。
儿子司马炎接替父位,两月后即由司马家臣,奉书劝进,胁迫魏主受禅,就是请你让位。
魏主曹奂至此没有选择只好让位。司马炎择期即位。随即颁发诏旨,大赦天下,国号晋,改元泰始。
封魏主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徙居邺宫。不当皇帝了当个富家翁也不错。就是不知以后安全不安全,能否善终,历史上退位皇帝善终者极少。
曹奂当日也不敢逗留,没奈何上殿辞行,含泪而去。朝中也无人相送,只太傅司马孚,拜别故主,含泪相送。
司马炎母王氏为皇太后。相传王太后幼即聪慧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后嫁给司马昭,相夫有道,料事屡中。
后来生了五个儿子,长子即司马炎,次子司马攸,又次名司马兆,又次名司马定国和司马广德。兆与定国广德三人,均早夭,惟炎和攸尚存。司马炎字安世,姿表过人,发长委地,手垂过膝。司马攸字大猷,饱阅经籍,善为文,有才名。司马昭格外钟爱。
因司马师无后,便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司马昭曾叹息道:“天下是我兄的天下,我不过因兄成事,百年以后,应归我兄继子,我心方安。”到后来议立世子,司马昭意在立司马攸,左长史山涛劝阻道:“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此时贾充已进爵列侯,亦劝司马昭不宜违礼。还有司徒何曾,尚书令裴秀,又同声附和,请立嫡长,因此炎得为世子。
后来司马炎非常信任并倚重贾充,就是因为贾充曾在接班上帮过自己,有拥戴之功。这是后话。
司马炎初即位时,正值壮年,为政却是清明,率下以俭,待人以宽。高阳人许允,为司马昭所杀,允的儿子许奇颇有材思,仍用为太常丞,寻且擢升为祠部郎。
晋武帝司马炎,年轻主政还是想干一番事业。他知曹魏政权的弊端,他想魏氏骨肉相残,因致孤立,到了禅位的时候,竟无人出来抗衡,平白地把江山让出,自己虽侥幸得国,若使子子孙孙,也象曹魏时孤立无援,岂不要仍循覆辙么?于是接受教训,便大封宗室,总觉得只有自家人可靠。
授皇叔祖父孚为安平王,皇叔父干,司马懿第三子。为平原王,亮懿第四子。为扶风王,伷懿第五子。为东莞王,骏为汝阴王,懿第六子京早卒。骏为第七子。肜懿第八子。为梁王,伦懿第九子。为琅琊王,皇弟攸为齐王,鉴为乐安王,机为燕王。鉴与机为晋武异母弟。还有从伯叔父,及从父兄弟,亦俱封王爵,列作屏藩。
进骠骑将军石苞为大司马,封乐陵公,车骑将军陈骞为高平公,卫将军贾充为鲁公,尚书令裴秀为钜鹿公,侍中荀勖为济北公,太保郑冲为太傅,兼寿光公,太尉王祥为太保,兼睢陵公,丞相何曾为太尉,兼朗陵公,御史大夫王沈为骠骑将军,兼博陵公,司空荀顗为临淮公,镇北大将军卫瓘为菑阳公。此外文武百僚,各加官进爵不等。
泰始二年,元旦受朝,册立王妃杨氏为皇后,杨氏为弘农郡人,名艳,字琼芝,父名文宗,在曹魏时为通事郎,母赵氏产女身亡,女寄乳舅家,赖舅母抚育成人,生得姿容美丽,秀外慧中。
司马昭乃纳为子妇,婚后夫妻恩爱。杨氏得立为后,追怀舅氏旧恩,请敕封舅氏赵俊夫妇,武帝自然依议。
杨后初生一男,取名为轨,二岁即殇,嗣复生了第二子,长名衷,三子名东。衷智商低下,年至七、八岁,尚不能识字,虽经师傅再三教导,也是随记随忘。武帝觉得此儿无法承位,偏偏杨后钟爱顽儿,屡把立嫡以长的古训说给武帝听。
武帝也犹豫,勉强拖延了一年。衷已九岁了,杨后常欲立衷为太子,又经赵夫人从旁帮忙说。泰始三年正月,司马炎竟立衷为皇太子。
内外官僚,哪个来管司马家事?且衷为嫡长,名正言顺,谁愿冒险多管闲事。大众不过依例称贺,乐得做个好好先生,静观成败罢了。
为辅助太子,武帝当年特下征书,征蜀汉郎官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父李虔早逝,母亲何氏改嫁。单靠祖母刘氏抚养,因得长成。是时刘氏年近百岁,起居服食,均依赖李密一人侍奉。
李密乃上表陈情,愿乞终养祖母。表文说得非常恳切,武帝看了也大为动情,叹道:“孝行如是,毕竟名不虚传呢。”
《陈情表》传诵至今。曾被现代编入中学课文。至今民间流行的说法:读《出师表》不流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流泪者必不孝。
《晋书》上评价晋武帝司马炎: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刘毅、裴楷以质直见容,嵇绍、许奇虽仇雠不弃。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
《晋书》是正史,内容肯定不乏溢美之词。其实司马炎的天下到第二代就出现了崩溃的迹象,其主要原因就是他自己亲手做的两件事所造成的后果:一是大封王室,直接造成后来的“八王之乱”;第二件就是他选定长子司马衷为世子,此人也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司马炎死后朝政基本归于王后杨姓家族,造成司马家和杨家(外戚家族)内讧越演越烈。
最后走向混乱失控,晋朝走向分裂,群雄争霸,随之步入“五胡十六国时代”。